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楼市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2版:视觉地产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公司资讯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地产对话
 第B29版:广告
 第B30版:研究报告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国内楼市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专题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专题
 第B37版:楼市资讯
 第B38版:楼市资讯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2007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傻钱多

李天扬


  这是个老掉牙的段子:改革开放初,一女子来到沿海某地从事某营生,所得甚丰,遂发电报给家乡小姐妹:“此地人傻钱多,速来。”

  最近,有桩事情倒是与其异曲同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东莞演讲20分钟,进账50万美元,超过美国前总统克林顿。2002年,克林顿在深圳演讲30分钟赚了25万美元。一家媒体上刊出一幅漫画:布莱尔踩在一堆钞票上,对克林顿说:“老兄,中国的钱真好赚啊!”12日,英国《金融时报》以 “西方退休政客去中国捞钱”为题,报道了此事。文章分析说:“中国人如今富裕了,敢大把大把地撒钱了。”

  《金融时报》没提到的一个细节,我以为也很能说明问题:主办方为布莱尔准备了豪华晚宴,光是9瓶红酒,就花了7.6万元。不过,布莱尔并不领情,一口没吃,饿着肚子赶飞机去了。

  克林顿、布莱尔为什么纷纷来中国淘金呢?原因简单:来中国赚得又多又快捷。主其事者为什么会这么大方,依我看,原因有二:一是官本位思想,二是暴发户心态。

  先说官本位思想。如今,无论什么事情,都以邀请到领导为荣。甚至纯私人性质的红白喜事,亦染此习。我就不止一次地在婚礼或丧礼上听到司仪高声宣布:“出席今天仪式的领导有……”克林顿、布莱尔,论“级别”,可是前总统前首相啊。把他们请来,零距离接触一下,握个手、合个影,把照片往办公室里一挂,多有派头?

  再说暴发户心态。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现在很有钱的主儿,不久以前,还都穷着呢。好不容易有钱了,就变着法子“大把大把地撒钱了”。于是乎,他们先是“走出去”,到世界各地穷奢极侈一掷千金;再是“请进来”,以高出人家数倍的出场价,请各路洋名人轮番来华作秀。布莱尔,不过是最近的一例罢了。

  按理,你有钱,想怎么花,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乱花钱,让人家一边数钱,一边说我们中国“人傻钱多”。这,很不好。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30分《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