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涨不涨价:两种民意如何交集 朱达志 |
◆ 朱达志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一份报告,认为尽管今年春运期间出台的道路客运票价措施广受欢迎,但此次成品油价格调整后,经营者成本普遍增加,2008年春运票价将很难维持在2007年的水平。 这条消息发布后,照例引发各方热议,其中多为批评之声。有人说,这是发改委打“预防针”,明年春运票价必涨无疑。 今年春运前和春运期间,国家发改委多次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政策,严禁各地春运期间客运票价另行加价。铁道部还承诺,春运不涨价政策要长期坚持下去。这意味着,即将到来的2008年春运,火车票价如突破今年春运同期标准,即便加一元钱,都将面临失信于民的指责。 有关部门对每年春运所实行的票价控制政策,无疑是对普遍民意的一种积极回应。不论是今年春运期间的一系列政策宣示,还是具体措施,以及眼下的“预防针”,都无一不是顺从民意的反应,及积极的善政表现。我也注意到,来自一些市场派经济学者的声音,尽管看上去跟民众呼声相抵牾,但理性观之,又未必不是一种对民意的另类表达。 评价一个政策的好坏优劣或者说有效与否,需要观其初衷是否出自良善愿望,还要考察其实施的结果如何;而在此之前,必要的逻辑求证更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茅于轼等学者所言,春运不涨价使坐火车的旅客得到了实惠,但是他们因此而付出的代价并不低。总起来看,这项政策带来的整体社会效益是好是坏还很难说。 春运期间的运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一供求矛盾始终是存在的。千百万准乘客排队购票的长龙蔚为壮观,此“盛况”在春运期间随处可见,一票难求已成常态。国家有关部门严禁客运加价,民众普遍欢迎,但却影响了春运部门及民间运输力量的积极性,而老百姓想得到便宜的火车票,却需要另外付出排队代价,光是其中的时间成本,恐怕就超过了因没涨价而“省”下的那点钱。一旦车票变成了紧俏商品,“黄牛党”不猖獗都难。这样的后果,几乎将有关部门对票价控制的努力消解贻尽。 春运在某种意义上说,具有某些公益和福利属性。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是一项惠及全民的事业,这其中当然包括对价格的调控。但除此之外,行政部门更为重要的职能,还在于规则的制定和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与督察。譬如“黄牛党”与铁路内部个别人员相互勾结倒票,再譬如铁路部门售票系统的落后,与市场营销意识的匮乏等等,对这些人为制造或因人为因素造成的买票难问题,有关部门具有十分宽泛的作为空间。 受当下通货膨胀的影响,强求春运不涨价很难奏效。如果真要把2008年春运价格标准控制在今年的水平上,那么唯一可行的思路,就是让国家出来承担因成品油涨价给运输企业增加的那部分成本。这是否有可能、有必要,需要周密的论证与权衡。而就算国家可以通过补贴的形式,将那笔额外成本暂时化解,又显然非长久之计;相较于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它也未必是交易成本最低的调控手段。 有关部门的控价努力和发改委的上述提醒,均为民众与社会所需;市场派经济学家的学术主张和舆论呼吁,也是值得认真对待的。它们都是普遍民意的反应和独特表达,区别只在于思考路径的不同。我们需要达到的,就是找到两种民意的交集,使其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