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想从根本上解决海平面上升趋势下市区防汛问题 “吴淞口建挡潮闸”仍在酝酿 朱全弟 |
本报讯 (记者 朱全弟)1997年11号台风来袭,黄浦江苏州河口的潮位创下5.72米的纪录,水面高出外滩地面2.5米。现在,外滩的防汛墙实际高度已在6.9米左右。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防汛形势日益严峻。今天上午,记者走访上海市水务局获悉:关于在吴淞口建挡潮闸的设想,目前仍处在科研阶段。 关于在吴淞口建挡潮闸的设想,上世纪90年代末期,原上海市水利局科教处处长黄润德就曾告诉本报记者,市水利局、气象局、华东师大、中科院等多家单位于1993年成立课题组,开展“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其对策”研究,1996年完成总报告。据该总报告预测,综合理论海平面和地面沉降因素,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到2010年为15—25厘米,到2030年为30—40厘米,到2050年为45—55厘米。市水务局有关部门表示,这一预测,至今看来仍属正确。 应对海平面上升有两种办法,一是黄浦江两岸防汛墙不断加固加高,二是在吴淞口建造挡潮闸,“拒敌于城门之外”,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为此,上世纪90年代初市区建造了苏州河口挡潮闸,结果表明,这一挡潮闸有效地保障了苏州河两岸的防汛安全。它也为吴淞口建挡潮闸做了一个试验,积累了宝贵经验。 据悉,在吴淞口建挡潮闸的设想,曾有多方人士向有关部门提出(本报8月10日也曾发表市人大代表建议)。但启动程序最后还要上报国家发改委批准,方能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