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 闻
 第A03版:焦 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人生报道·生生不息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4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 · 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 · 情感
 第B04版:家庭 · 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 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 · 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 · 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天天搜楼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楼市资讯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专题
 第B29版:专题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楼市资讯
 第B32版:广告
    
2007年11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香港人的劳动观

李大伟


  香港与上海惊人的相似:都是海港城市,都是商业都市,都是金融城市,都是人口密集城市,大多数居民都属工薪阶层(即非资本家),但两地的工薪阶层却有些不同。

  香港三分之一租赁公寓,三分之一租赁政府廉租房,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拥有私宅,也就是说,香港有三分之二的居民没有产权房,他们肯定是工薪阶层。上海则相反,上海户口的工薪阶层几乎都拥有自己的私房,其中包括政府等于白送的“售后公房”,还有一定比例的工薪阶层拥有两套以上房子,在香港人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奢侈。

  对大城市居民而言,房产是最大的资产,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的工薪阶层是“无产者”,上海的工薪阶层是“有产者”。

  在香港,难见乞讨者,即使乞讨,也非香港本地人。香港社会的价值观依然如故:勤奋、自立。香港菜场里可以看见七十多岁的阿婆仍然在卖葱姜,香港也有救济金,但很多人不去领,宁愿到街上去拖“纸皮”——回收垃圾。香港人坚信:趁做得动的时候拼命做,到做不动的时候不求人。

  对待职业,香港人没有贵贱之分,餐饮业的服务员大都是四十左右的壮年男子,穿着黑西装,走前跑后招呼客人,不时地前来问讯。在上海,这个行当都是外地女孩,上海人嫌它低档。我在铜锣湾的太湖酒家,宴请在那里读书的同学儿子。我请侍者代我点菜,吃到一半,我又补点了一个清蒸鱼,侍者马上跑过来,询问是否他点的菜不合口味?好像客人不如意是自己的过失,这就叫责任、敢担当。我说干炸的鱼口味很好,但我更习惯带汤汁的鱼。“噢。”他才如释重负。在上海,服务员只是端菜的,不是服务的,哪管你喜欢不喜欢。在上海人嘴里,挂着一句话:“对得起这份工资。”还有一句话:“不做饿死,做做气死。”前者是敷衍,后者是厌恶。所以,低保出台后,某些上海人不再上班,呆在家里搓麻将,四十几岁的女人在公园跳舞。在香港,这个年龄的女人不可能闲着,否则要被左邻右舍讥笑。上海人喜欢上海女人做保姆,因为生活习性相同,知根知底放心,如果是月嫂,工资在三千五左右。“做娘姨?有空!”上海女人宁愿在家拿五六百左右的低保。在上海,上海籍阿姨是稀缺资源。

  上海的工薪阶层好像开始轻视劳动了,因此拼命“压迫”孩子读书考大学,毕业了,进大公司,坐写字楼,戴领带,喝咖啡,风不吹,雨不淋,日不晒。“不要像你爹娘无文凭、无出息、吃苦头。”千方百计要摆脱体力劳动。许多次学生的理想职业调查,第一做老板、经理、厂长,也有当医生、律师,再次当科学家、教师的,就是没有做工人的。20世纪90年代上海流行这样一个段子:“好男当老板,好女不上班,戆男戆女翻三班。”今天翻三班的已经是外地农民工,但麻将室里“上夜班”的多是上海人。有些劳动者的武功已经废掉了。

  现在上海,每家每户要求孩子读大学,哪怕“砸锅卖铁”,根本不讲投资回报率,读了本科读硕士,读了硕士读博士,这些年来,膨胀最快的是大学,萎缩最大的是工厂,结果供大于求,博士做本科的事,杀鸡操牛刀,对社会、对家庭都是极大的浪费。在香港,本科毕业了,绝大多数都去工作。尽快减轻家庭负担是香港工薪子女的共识,没有什么考研大军。社会需求是多方面的,各就各位,各得其所。

  “工作也是学习。”这是香港人的共识;“工作就是消耗。”这是上海人的偏见。  

  有位记者到厂里采访船王包玉刚,走过车间,问穿着吊带蓝布工装的姑娘:“包先生的办公室在哪里?”姑娘指给他看,采访结束时,记者忽然想起包玉刚有个女儿刚从国外名牌大学毕业回来,想见见,原来就是那个穿工装的姑娘。

  在香港人眼里,劳动光荣。

  我欣赏香港人的“保守”,因为“保守”,才守住中华民族勤劳的传统,香港人的口头禅:“手停口停”;确信:勤劳、自立,做自己的主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