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三君子之争 米舒 |
米舒先生: 听您谈北宋政坛,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各执己见,您如何看待这一政见之争。 玉田路407弄15号 刘群生 刘群生书友: 北宋三个大人物之争,是君子之争。因为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皆为君子也。 王安石是杰出政治家。他见宋仁宗时,官僚机构臃肿,外患严重,而国库日见空虚。他给仁宗皇帝写过一份9000余字长信,但未被重视。宋神宗赵顼即位,年少气盛,有意改革,拜王安石为相,左相韩琦反对,赵顼老师孙固认为不妥,唯有司马光赞之。赵顼问王安石何以治国?王安石答:“治国以择术(统治术)为先。”可见其推崇法家思想。王安石提出“变风俗,立法度”,其变法如“横风疾雨”: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国库在增加,但民间哀鸿遍野,原因是“法非不良,而吏非其人”。朝廷从地主手中拿走了利益,但地方官吏为凸显政绩,强行向百姓摊派。于是,王安石的好朋友司马光翻脸了,从支持到抨击。苏东坡走遍了凤翔十个县,察觉百姓惶惶不可终日,直接给皇帝连写两信,批评新法之害。反对者还有欧阳修、范镇、富弼等重臣。但王安石“三不畏”,连皇帝的话也不听,依旧大刀阔斧搞改革。司马光只得走人,苏东坡在新党小人的诬告下身陷囹圄。 王安石是个怪人,他很少洗澡,也不大换衣。欧阳修是他老师,他称老师是韩愈,自比孟子。他拒绝酒色,夫人为他娶漂亮的小妾,他大发雷霆而赶走。有人讨好他,上书神宗赐王安石豪宅,王安石将其连降三级。他身居高位而讲究自律。其新党小人要杀苏东坡,神宗问王安石,王安石说:“盛世岂可杀名士”,救了苏轼一命。司马光亦是君子,他不搞小动作,敢于直言。王安石执政时,他辞官回洛阳,15年中撰《资治通鉴》,以致“目视昏近,齿牙无几”,他生活节俭到吝啬,家中无酒肉待客,连蜡烛也惜用,以至于在寒冬时无人敢去他家做客。苏东坡更是君子,他反对新法是为百姓之苦。司马光上台,苏东坡又反对他全盘否定新法。王安石下台,小人群起而攻之,而苏东坡却亲自去慰问。王安石卒,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可见,三君子惺惺相惜也。 三君子皆敢于犯上,敢于与皇帝表示不同见解,此北宋文人治国之长处。文人敢于批评皇帝,皇帝能容忍。中国封建史上罕见也! 米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