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拍| 社会养老机构的作为和困境 张国平 |
传统的养老院,主要解决老人的衣食住行问题,让老人吃饱了,穿暖和了,就达到目的了,甚至一些养老院将老人像犯人一样看管起来。其实,老人更多地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老人们太孤独了,容易患各种疾病。我曾走访过北美的养老院,也调研了上海的十几家政府办的或民营的养老院,综合下来,我认为要努力做到三点:老人的精神需求要满足,医疗条件有保障,物质生活能满足。这样,才会让老人觉得生活有盼头,有满足感。主要的还是突出软件服务,根据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比如,我们会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和街道、社区结成对子,让老人做健身操,让老人参加老年大学,聘请专门的老师教他们琴棋书画,让老人有成就感。比如,一些老人能够活动自理,喜欢外出旅游,那么我们就会联系旅行社,组织老人出外旅游。还有些老人喜欢逛街,那么我们就安排具体工作人员“陪购”。总之,我们会按每一位老人的需求,展开个性化的服务,提高服务的品质。 上海普善老年公寓 熊力宏 入住敬老院的老人一般都有子女,但是子女平时工作忙,无法照顾老人。一些在家请过保姆,但是又没有人监督保姆工作,日常的护理达不到要求,费用又偏高,所以就选择送到敬老院来。还有一些老人因为生病,在家里无法护理,也会送到敬老院来。作为敬老院管理者,在日常运作过程中碰到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没有合乎规范的中介机构推荐较为专业又有责任心的护工。现在护工的长期供应很缺乏,这需要民政局或福利部门出面解决。另外,现在物价上涨较快,我们的经济负担很重,甚至小到水电煤的费用,对我们来说都有困难,非常希望地区政府对民营的养老院有一定的政策上的倾斜,或适当拨出一定的费用来给予支持。还有,我们碰到很多的现实问题,现在我们敬老院的周围环境很糟糕。敬老院处在市区,往往会引起周围居民的反感。敬老院嘛,住在里面的都是体弱多病的老年人,那么时常就会有救护车、殡葬车出入,这样谁还会喜欢敬老院就在自己的家门口?周围居民对此常有抵触情绪。现在我们只能解决好眼前的问题,走一步看一步。 闸北一家人家敬老院 张国平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对本版多有贡献,部分稿件由张玉贞采访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