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广 告
 第A27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读者之声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 · 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 · 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2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专题
 第B16版:专题
 第B17版:专题
 第B18版:专题
 第B19版:专题
 第B20版:专题
 第B21版:专题
 第B22版:楼市资讯
 第B23版:专题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楼市资讯
 第B28版:专题
 第B29版:求职
 第B30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31版:求职· 职场动态
 第B32版:求职· 培训动态
  
2007年12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补上旧时代一段空白”

吴泰昌

  刘白羽信笺

  1994年吴组缃过世,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作家、学者和教育家,许多人真情地写出了怀念之作。北京大学出版社次年出版了《吴组缃先生纪念集》。

  《纪念集》中不少文章突出谈到吴组缃对中国古典小说史,尤其是对《红楼梦》研究的深厚造诣和已作出的卓越成就。作家刘绍棠动情地回忆他在北大上学时听吴先生讲《红楼梦》,称赞“吴先生对《红楼梦》的艺术性和文学价值评析得精致。”“红学”家冯其庸说他1956年读到吴组缃的《论贾宝玉典型形象》,至今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因为吴先生对《红楼梦》及贾宝玉这个典型分析得深刻,能发人深思。吴先生在文章里很少引用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但他的分析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他把贾宝玉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具体生活环境,来作严格的现实主义的细致分析,在他的文章里读不到用‘左’的词句来掩盖贫乏内容的‘花腔’”。并说今天重读了这篇长文,“感觉仍是那么新鲜”。冯其庸沉痛地说,吴组缃是“红学”的权威,中国红楼梦学会首任会长,他的去世,“是学术界的重大损失,更是‘红学’界的重大损失!”他甚至由此生出“哲人其萎,我怀何如”的感慨。据吴先生大学同窗贤友季羡林、林庚教授透露,吴先生晚年想完成“吴批《红楼梦》”,因多年疾病缠身未能如愿,对逝者是一种遗憾,对学术界是一种不可弥补的损失。

  1964年,我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工作。离校前夕,组缃老师嘱我见到刘白羽时代他问好。白羽当时是中国作协主要负责人之一。他约我谈话,表示对年轻人的关心,当谈起吴先生时,他仔细询问吴先生和师母沈菽园的身体近况,白羽加重语气地说,你们知道组缃讲《红楼梦》讲得好,分析得好,但他积累多年,所花的精力,你们就未必知道了。

  刘白羽写的《纪念组缃》,发表在1994年1月29日出版的《文艺报》上。白羽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起他1936年在南京同吴先生的相识,“在南京认识组缃我才20岁。我是先认识天翼,而后由天翼约我去看组缃的。我是怀着隆重的心情去的。因为前几年在《文学月刊》上读到他的《一千八百担》《樊家铺》,我仿佛看到高天上闪耀的虹霓,大地上挺拔的奇峰,令人有‘高山仰止’之感。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文坛上是出类拔萃之作,就是在今天,以至未来,它们都会像洪钟一样震响……组缃非常健谈,天翼也善清谈,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组缃连续几次都谈《战争与和平》,他对安德列、纳塔莎以至库图索夫、拿破仑这些人物以及场景结构,分析得那样精辟,讲得那样生动,令我为之陶醉。明白读书之道,实在受益匪浅。”解放后,白羽知道吴组缃在北大讲坛上讲《红楼梦》之精彩,他两次请吴先生到中国作家协会给大家讲《红楼梦》,“他把《红楼梦》研究得透辟精彩,讲起来娓娓动听。他以写小说的大手笔讲《红楼梦》的大手笔小说,自然与学究论道不同,讲得听的人如醉如痴,简直怕他讲完”。刘白羽从吴组缃讲《红楼梦》回想起他半个世纪前讲《战争与和平》,刘白羽认为由于吴组缃个人的才智和长久不懈的钻研,“决定了他成为一个非凡的、出色的教授”,“将文学艺术的火种播入人心,桃李满天下”。

  刘白羽将《纪念组缃》文章交给《文艺报》时,附有给我的一封短信,说明他写此文“不过是补上旧时代一段空白,了尽老友之情而已”,我爱读这样的“空白”,也多少悟到些作者的用意。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