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 广 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法治视窗
 第A26版:上海地产
 第A27版: 广 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 · 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 ·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 · 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 · 吃遍中国
 第B12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3版:好吃 · 上海味道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3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广告
 第B38版:广告
 第B39版:广告
 第B40版:广告
 第B42版:广告
 第B43版:广告
 第B44版:广告
 第B45版:上海地产
 第B46版:上海地产
 第B47版:上海地产
 第B48版:上海地产
 第B49版:上海地产
 第B50版:上海地产
 第B51版:上海地产
 第B52版:上海地产
 第B53版:上海地产
 第B54版:上海地产
 第B55版:上海地产
 第B56版:上海地产
 第B57版:上海地产
 第B58版:广告
 第B59版:上海地产
 第B60版:上海地产
 第B61版:上海地产
 第B62版:广告
 第B63版:上海地产
 第B64版:上海地产
 第B65版:上海地产
 第B66版:上海地产
 第B67版:上海地产
 第B68版:楼市资讯
 第B69版:上海地产
 第B70版:上海地产
 第B71版:上海地产
 第B72版:上海地产
 第B73版:上海地产
 第B74版:上海地产
 第B75版:上海地产
 第B76版:楼市资讯
 第B77版:上海地产
 第B78版: 广 告
 第B79版:广告
 第B80版:广告
  
2007年12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忆幕后剧作家李天济

孔令奇


  由著名导演费穆执导,李伟、韦伟、石羽等主演的文艺片《小城之春》在我国电影史上是部里程碑式的经典影片。观众对该片的剧作者李天济可能不是太在意。李天济是江苏镇江人,生于1921年,是位平易近人憨厚乐天的长者,他离开心爱的电影事业已整整十二年了。

  1987年4月我与儿子余丹清为这位著名编剧、演员写了篇《李天济印象》。有次在瑞金剧场巧遇,他高兴地说:“自从你那篇文章在新民晚报发表后,一些失去联系多年的老朋友又重新取得联系。”

  老李当时虽年近花甲,但幽默诙谐,热衷撰写喜剧题材。他的专业是编剧,偶尔也“不务正业”客串个把角色,为此,经常受到老太婆的指责:“大热天去拍戏,侬图个啥?图名?还是图利?”其实什么也不图,用他的话说:“一来喜欢,二来有朋友上门盛情难却罢了。”

  我所熟悉的这位好好先生,在摄制组人缘极好,谁都没有把他看成名闻影坛的大编剧而有所距离。早在1940年他在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实验学校期间曾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徐州突围》,随后创作了《陈鲤庭评传》及一系列电影剧本,如由著名大导演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落水记》《今天我休息》《逢凶化吉》《爱情啊,你姓什么?》《姑娘今年二十八》。他更是位非常出色的性格演员,如他在《乌鸦与麻雀》中扮演的国民党军官侯义伯,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再如《聂耳》中的戏校考官,《魔术师奇遇》中的警察局长,《八仙过海》中的县太爷,以及新《夜半歌声》中的守门人张老头,有血有肉,性格各异、感情逼真。

  他天生一副貌似民间绘画中的朱洪武脸蛋,一出场观众就认出来了。尽管他平时爱逗,可一旦进入角色毫不含糊,在我们短暂相聚的日日夜夜,只见他分秒必争,稍有空隙便赤膊上阵(爬格子),我劝他找个人帮忙抄抄写写,也不要那么辛苦,他说:“在家有时让孩子抄抄写写,出门在外只有靠自己了。”说得怪可怜的。

  四大火炉之一的南京城热得他又痒又搔坐立不安,身上满是红斑点,可拍摄时还得穿上厚厚的粗布衫,套上那张嘴的旧皮鞋,戴上灰白色的披肩发,粘上不修边幅的拉碴胡,再加上顶破毡帽,顿时一个心地善良,与世隔绝,说话不关风,老掉牙的破落旧艺人展现在你的眼前。

  在一个蝉鸣不停的炎夏,《夜半歌声》摄制组在黄浦区区委拍了一整天的戏,晚上该轮到汤俊送张老头“上西天”,这一幕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流血惨案”,叫人看了心惊胆战,观众看罢影片有谁会想到紧贴张老头肚皮上还绑了半只大西瓜哩,化妆师备上装满血浆的胶皮袋,牢牢系在张老头的手掌心,随着导演的预备——开始,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殷红的鲜血伴随着瓜汁源源外涌,血流如注。这一触目惊心的“戏法”引起围观群众爆发出“幸灾若祸”的哄场大笑,把李天济弄得狼狈不堪,折腾得他哇哇叫苦:“妈呀,死得我好苦啊,”李老头可真是个乐天派,“死到临头还要寻开心。”

  明起介绍上博“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