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外白渡桥 朱少伟 |
外白渡桥曾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闻名海內外,所以在《上海滩》等电视剧中频频出镜。 在晚清上海开埠初期,苏州河没桥梁,两岸往来都靠木船运送。木船停靠的渡口有多处,位于苏州河口附近的称外摆渡。两岸出现租界后,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韦尔斯出面筹款,于1856年在外摆渡渡口建起一座木桥。它掌握在以韦尔斯为首的一些股东手中,因而得名“韦尔斯桥”,但由于该桥坐落于外摆渡渡口,市民们都习称 “外摆渡桥”。当时韦尔斯声称上海道台认可股东对该桥拥有专利权,规定通过者须付“过桥费”,大捞了一把。后来,市民们发现这种“过桥费”常只向华人收取,便强烈要求取消。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韦尔斯桥”东侧造起一座免费通行的木质浮桥,因它紧靠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被用英文定名为“公园桥”。而那已摇摇欲坠的“韦尔斯桥”,则被折价收购予以拆除。这座新建的木桥,市民们都叫做 “外白渡桥”,此名称的来由:一说是因为它无需行人付费,可以“白渡”;另一说是它位于外摆渡渡口附近,大家沿旧习称“外摆渡桥”,通过音转讹传作“外白渡桥”;还有一说是它的英文名为GardenBridge,“外白渡”系译音。 到20世纪初,木质的外白渡桥难以适应交通发展。于是,租界工部局着手另造一座新桥,在1906年打下第一根桩,翌载告竣;原先的木桥很快被拆除,由今天所见的这座巍峨高大的全钢结构桥梁取代,并在1907年底举行了通车典礼。建成之初,它便是苏州河口车流最为集中的跨江通道之一。 外白渡桥在建成通车后的数十年间,从未进行过大修。直到抗战胜利,由于桥台沉倾出现裂痕,才被重新浇捣混凝土作排险处理。 建国后,外白渡桥一直得到精心保养,并接受过多次全面检测和整修。尽管用现在的眼光看,经历百年风霜的外白渡桥的钢材质量已不算最好,然而它作为我国最老的一座仍在使用的钢结构桥梁,具有极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从建筑本身来讲,它又带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蕴含浓郁的老上海风情,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文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