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感觉和我喜欢 姚丽萍 |
昨天看到两组数据,有点意思,就请大家也看看。 第一组:截至2007年底,本市每月乱设摊数量动态监测情况显示,较之2006年,乱设摊总量减少了40.13%。 第二组:2007年市民满意度测评显示,对集市周边无乱设摊治理情况,上半年满意度为69.84分,下半年上升到71.62分;对道路上无乱设摊(夜排档)、沿街商店无跨门营业情况,上半年满意度为71.05分,下半年上升到71.97分。 结论:去年一年,本市强化了对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重点路段乱设摊现象的执法整治,全市乱设摊蔓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数据和结论,均由市环卫部门提供,是为了答复市人大代表的书面意见。数据,我不能妄加评论,因为,具体的采集样本和分析方式,我不了解。只有一点能肯定:对结论,我没感觉。 每天经过陕西南路,那里流动的各色摊贩,一如过去二三年一样喧闹,摊贩们操着蹩脚的或者熟练的英语为老外们热情导购,那份挤在人行道上走也走不动的“热闹”,天天见是正常,哪天少了,倒觉得怪了。 这现象,是不是说明全市乱设摊蔓延现象得到有效控制,但所涉及区域不包括陕西南路?中心城区的马路,尚且未有大改观,在众多人口密集,中低档消费需求旺盛的地方,又会如何? “存在即合理”,乱设摊,的确是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一大顽症,但若没有需求,它也不会存在得如此之“顽”。 还好,城管部门并未“一根筋”,变通还是有的:区别不同区域、设摊人员和设摊种类,实施差别化管理,严禁新设摊,严管流动设摊,逐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将乱设摊调整到可控范围,减少对城市生活的负面影响。 与此相关的另外一组数据是:2007年全市中心城区共设置室内疏导点35处,室外集中疏导点28处,安置了约5100个摊位。 这组数据,我喜欢,不是因为数字本身,而是它所透露出的思路。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半在《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