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新都会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奥运读秒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上海人家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深度报道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读者俱乐部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8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当如何脱离产业化轨道

赵志疆


  5月4日,在北大校庆所举行的“校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当前“大学围着市场转”的思想提出尖锐批评。纪宝成说,市场经济“是以物质利益为动力的”,但大学的使命和精神,要求它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

  国内的大学校长中,纪宝成无疑是敢说敢言的一位,对于大学市场化的批评,这也不是第一次——早在2006年,他就撰文《清算教育产业化》,对此提出全面批评。时隔两年旧话重提,不由得使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教育部领导曾多次表态,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即使如此,依旧没能阻挡教育产业化的实际进程。时至今日,教育产业化的恶果日渐显现:高企的收费标准早已成为民众心头的痛,然而很多大学依然在大兴土木,各类以赚钱为目的的进修班、培训班也与日俱增。大学本应是高尚灵魂和独立自由精神荟萃,却已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中步步后退,大学精神日渐式微,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

  教育是一种公益性社会公共产品,政府理应负有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然而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始终存在缺口,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不给经费给政策”,先是默许和纵容大学市场化经营,等尝到“甜头”,教育产业化就成了政府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不仅如此,有限的教育经费支出中,还存在着普遍的分配不均。据统计,我国教育经费在10亿元以上的学校有11所,经费总和占百所部属高校教育经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清华、北大更是以35.91亿元和24.08亿元遥遥领先。大学热衷于市场化,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更多利益,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积累更多叫板名校的资本,以期在未来的利益分配中重新洗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经指出,政府对教育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财政资助上,而不应该直接管理。反观国内,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背景下,原本不应管理的领域却插手太多,这大概正是纪宝成校长“炮轰”教育产业化之余,对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等颇有微词的原因所在。前不久的“风光女秘书”一度引起热议,大学在评估检查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可见一斑。大学领导们除了想要从中获取更多政绩之外,何尝不是希望借此提高学校影响,从而捞取到市场化运作中的更多筹码呢?当大学都在为了争抢有限的教育资源而疲于奔命的时候,公众又如何能寄希望于从中得到廉价而优质的服务?

  教育部前副部长张保庆曾不无痛心地说,“教育产业化了,就毁掉教育事业了。”更多的投入、更少的插手,这是在教育方面理想的政府责任担当。教育当如何脱离产业化轨道?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均衡资源配置,同时积极完善大学管理机制、消除其牟取利益的冲动,以确保大学精神和教育质量的回归。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