谙古始闻腕底风 ——读刘一闻近作 李林广 |
我和一闻是四十余载的朋友。在这四十多年时间里,我有幸每每成为他新作的第一观赏者。近日,偶得见他新出的《刘一闻书画》《得涧楼印选》《一闻艺论》和《嘉平集雅》等四本集子,我的眼睛为之一明,也为一闻不倦的创作态度和丰富的创作成果感到惊奇和欣喜。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一闻书法篆刻的创作逐渐进入兴盛期,差不多每一段时间便有书法或篆刻集子问世,每部集子不仅留下了他艺术探索的足迹,而且记录了他探索求变的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 一闻创作风格的始起变化,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此前,他的书风率真通脱,跌宕中不失空灵意境,很有宋元之作的诗情画意。及至中年,他的书法篆刻恰似峰回路转。他试图将秦玺汉印之风与晋唐笔墨之意相互交融,大胆借鉴印章方寸气象,刀笔老辣苍茫的意味,表现于点画之间,以印章的金石之气冲和书法的钗股之韵,书风印风皆为之一新。尤其是到上海博物馆从事书画研究后的若干时日里,专业的条件和氛围,开阔了他品析历代名家精品真迹的创作视野,提炼了他渐臻完美的艺术追求。经过多年孜孜砣砣的心摹手追,逐渐生成了目前为书坛所瞩目的,极富刘一闻个性的清逸典雅的文人书风和印章风格。客观地说,刘一闻书法篆刻风格的形成和出现,使历来活跃的海派书刻园地,愈益丰富多彩。也正为此,2005年9月山东临沂市主管部门在王羲之故居内,为其建立了个人作品展示之地——“刘一闻艺术馆”。未久,刘一闻还荣获了中国美术馆开馆以来的首次当代书家作品入藏的隆重邀请。 说到一闻的书法篆刻风格,外界一直有个谜,即他是如何把习古和求变两个看似矛盾的双方统一起来的。一闻对传统经典的顶礼膜拜,在圈内是出了名的。这除了与他渊源于家学和从事古代书画专业研究的原因外,看来主要还是迥异一般的对传统文化的体认和理念。一闻一向崇尚经典,他不认为经典会成为创作的桎梏,相反,他觉得经典是所有传统艺术创作的不二泉源和宝藏。历代传承造就的中国书法篆刻精品,是中国传统美学最高智慧的积淀,值得后人以一辈子的精力去探究去觅道。他认为,对书法篆刻的古典精品概而知之是不行的,浅尝辄止式的摹仿也是很难有收获的。因此,一闻不仅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学习揣摹历代佳作,同时也经常告诫学生,创作成功的要诀就是不断地对照古人,进而领悟传统精华。他经常感叹,面对浩繁的传世典籍,我们不是知之太多,而是知之甚少,对煌煌五千年的中国文化经典,要有敬畏之心,不要有轻漫之意,若以为经典不过如此,那么,创作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习古和求变是历代传统文化的重大命题,它曾使几多的人为之困扰,为之扼腕,然而,华彩之作,若出其里。七年前,一闻自谓“耗时耗力、倾尽心愿”向世人推出的《刘一闻刻心经》印作,曾引起海内外书法篆刻界的热烈反响,这次他在将届花甲之年,又将《刘一闻书画》等四部集子面世,评价若何,将有待时日的检验。但它为百花竞放的时下书刻苑圃,添上一道绚丽的亮色,发人思索,给人期待,却是确定无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刘一闻的“花甲四集”在这个时候问世,于书坛印坛,不啻是一件幸甚至哉的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