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症患者上网交流“故事” 精神疾病治疗添新变数 专家称利弊尚难下定论 张代蕾 |
|
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总认为有人跟踪自己,有人企图控制自己的意识或行为。但当他们把这些“发现”告诉警察、医生或家人时,得到的回答通常是:你疯了吗?这是一个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充满恐惧和困扰。不过,他们通过互联网与“知己”相遇后,生活开始不同。 “同类”交流相见恨晚 现年55岁的德里克·鲁滨逊居住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是一名看门人。在大多数人眼中,他是“异类”:刺眼的光束会让他头疼,因为他相信这样的光会控制他的大脑和身体;他时刻担心会被人跟踪;陌生人在墙外说话的声音在他耳中就变成“我们发现你了”或“你的死期到了”。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不少人和鲁滨逊经历相似。在谷歌等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意识控制”或“团伙跟踪”等关键词,会出现大量由网民讲述的“亲身经历”,每个故事都充斥着仿佛电影情节一样的细节描述:受害人被车跟踪、陌生人闯入家中、尾随者发出窃笑声…… 从医学角度看,这些人或轻或重患有他们自己不承认的妄想症。一旦他们向警察、医生或家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结果不外乎吃药、就医、遭公司解职、被“关”进精神病院。 于是,一些患者求助互联网,他们在网上倾诉困扰,交流感受。不少人因此遇到相见恨晚的知音。一批特殊的“妄想故事分享网站”应运而生。 对鲁滨逊而言,他在这些网站上的最大收获就是找到了“同类”。“这个社区对我是一大慰藉,”他对《纽约时报》记者说,“我以前想,可能还有别人(和我一样),但我不敢确定,直到我发现这个社区。” 鲁滨逊经常访问这些网站,并在上面留言发帖。他说,自1982年从美国海军退役后,他就一直受到“精神武器和团伙跟踪的折磨和虐待”,因而,“在网上畅所欲言或阅读类似故事”,让他找到一种被人理解的认同感。 和网络结缘之后,鲁滨逊和朋友们今年10月在洛杉矶首次会面,分享更多“故事”和被人视为疯子的丢脸经历。 《纽约时报》说,包括鲁滨逊在内的几名受访者都坚称自己没有妄想症,尽管其中一些人曾在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 互相鼓励作用积极 英国心理学家沃恩·贝尔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网络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他2004年注意到“妄想故事分享网站”的出现,跟踪研究至今。 贝尔认为,能有这么一个专门针对受精神困扰者的交流平台、参与者能告诉彼此“你不疯”,可以对患者起到积极的影响。 “社会支持对治疗精神疾病有利,”贝尔说,“我不是说它绝对或完全有利,但它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群体认知疗法对治疗妄想症有效。 美国密苏里州共和党众议员吉姆·格斯特也认可“妄想故事网站”的积极作用。他说:“我接到不少电话,一些甚至来自值得信赖的人,如大学教师。他们称自己是非杀伤性武器的目标。他们的心理深受影响,晚上无法入睡。”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专家杰弗里·利伯曼说:“这些人通常过着寂寞绝望的生活,如果他们通过网络互相帮助和鼓励,那是件好事。” 有人担心助长病情 也有不少人对“妄想故事分享网站”持排斥态度。 耶鲁大学精神病学教授拉尔夫·霍夫曼是研究妄想症的专家。他说,他的不少研究对象近来告诉他,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知音”,这一现象令他担忧。 他认为,“妄想故事分享网站”充斥着光怪陆离、反映社会生活阴暗面的情节,相当于变相鼓励妄想。这可能加重妄想症患者的病情,妨碍他们接受治疗。 “妄想症患者的信仰系统仿佛一条需要不断喂食的鲨鱼,”霍夫曼说,“如果你不提供妄想念头,它迟早会死去或衰弱。关键就在于它要求不断补充食物。”而那些“妄想网站”所做的,正是为妄想症患者提供“食物”。 他说,“妄想故事分享网站”和时下流行的一些“夺命”网站相似。这些网站教人如何自杀,如何患厌食症或贪食症。 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鉴于“妄想故事分享网站”兴起时间不长,眼下还无法定论网络交流对精神病治疗的利弊。 医学专家肯·达克沃思说:“一些人可能发现它(网络)有疗效,而一些人可能因它而面临难题。因特网不是造成精神疾病的原因,但可能成为导致并发症的一个新变数。” 张代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