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 Cohen 李静方 |
|
加拿大歌手Leonard Cohen,今年已经75岁了,近来常听他的歌。 Cohen的嗓音异类,声线干涩,品位老到,很有沧桑感。那些宛如家常的吟唱,如同说白,清清淡淡,平平常常。即使情歌,也没有煽情动欲、声嘶力竭的号啕。 打开google,搜寻到了一些关于Cohen的文字,这些文字正描述着Cohen以前的经历……。 他算是“垮掉一代”的诗人之一,比迪伦、滚石和披头士年长一整个时代,比猫王还大一岁。他比所有摇滚乐手都更早地去尝试迷幻药。13岁就学习吉他,也玩过一阵子乐团。上世纪50年代,Cohen已经写了五册诗集、两本小说,被誉为“加拿大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享有父亲的遗产,并且浪迹天涯,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他是个离不开女人的男子。Cohen早年的情史,据说可以写成厚厚的百科全书。早在浪荡的青年时代,Cohen便已经对东方玄学大感兴趣。1995年,他61岁的时候,剃度出家,到洛杉矶市郊的禅寺去当了和尚。一直到1999年方才还俗。 Cohen以前的经历奇特,跨度大,变化多。看上去他散漫、自由地走过许多风口浪尖。有意思的是,这些经历似乎也巧合地贴住了时代过程的许多流行脉络,并且留下了一些引人关注的“故事”。 观看别人的路线和风景,并且以此审视他们行踪的线索,给以不同串联,这是我们断事的习惯,但是这种多少属于“外面”的东西,又能实证多少属于别人的内在世界呢? 当Cohen以颠覆习惯、反叛出挑的行为组织自己的生活时,看起来也好像顺道在世人变化的眼界里……但是希望领头,抛头露面,这是世人的愿望,Cohen只不过把自己沉浸在各种经历的体悟中吧。 推开细节,远远地看去,Cohen虽然不断地走过一个寨子、又一个村落,却别无留恋地锁定在自己的旅途中,我们兴趣的景观不过是他的一个驿站。 以非常个人的特点,实践着生命的里程,这是Cohen的工作。在我们看来,共有的路径,相似的外观,是很具有吸引力的。但是对Cohen来说也许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Cohen对音乐或者文字的经历与我们的看点正好不同;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些俗世者,迷恋物表喜欢冒尖的天性吧。 重听Leonard Cohen的歌,感到他已经生活在另一种世界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