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倾听民意 汇集民智 共克时艰
 第A03版:倾听民意 汇集民智 共克时艰
 第A04版:倾听民意 汇集民智 共克时艰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求职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 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2009年1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土意识很宝贵
——一张值得称道的新年音乐会曲目单
刘恩惠


  日前看央视音乐频道播中国爱乐乐团2009新年音乐会,不由被吸引住,接着一口气看完,心里为他们竖起大拇指!

  往年我对这类国内乐团的演出兴致不高,但这次却相反——不为别的、只为那张以纯本土作品搭台的曲目单,这使它成为一台很有中国特色的新年音乐会。记得多年前我撰写《太多和太少--新年音乐会随想录》时,曾对国内新年音乐会普遍缺乏本土意识表示过忧虑,而中国爱乐乐团的这台演出令人宽慰。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乐团的新年音乐会总是习惯以西方音乐文献中那些著名管弦乐小品、施特劳斯家族圆舞曲之类的“通俗入门曲目”为核心。即便少数贺岁演出以本土作品为主的,主办者也总不忘选几首“西洋名曲”填入节目单。这虽并无不可且情有可原,但总令我感到有点遗憾——维也纳人可以将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办成“施特劳斯家族专场”,我们为何不能把自己的新年音乐会变成展现本土管弦乐作品风采的舞台?难道这真的很难吗?

  仔细想想,的确有点难。新年音乐会对曲目挑选有风格限制,最好拥有欢乐、喜庆、活泼、华丽的氛围;不但如此,悦耳动听、为听众喜闻乐见或许更为重要。中国本就不是一个管弦乐创作大国,而国内相当数量的当代作曲家则将精力更多地花在谱写具有时代特色的无调性音乐中,那些风格前卫甚至略带实验性的作品,绝大多数没有显露出任何会被搬上贺岁音乐会舞台的可能。而对于那些特色鲜明、源远流长的民乐精品,则似乎缺少有志于将它们改编为交响乐版本的专业人士。导致多少年来,经典的民族管弦乐作品反反复复还是这么老掉牙的几首。由此,从西方音乐文献中寻找适合新年氛围的演出曲目,也就成为不得已的必然之举了。所以在此背景下,中国爱乐乐团在本轮新年音乐会作出的这一变化,令人感到振奋并值得称道。

  这台音乐会的曲目包括: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叶小钢的电影配乐《玉观音》,赵季平的《大宅门》配乐及《乔家大院》组曲,邹野的影视音乐《闯关东》、《云水谣》选段,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周成龙的《挂红灯》等。从中不难发现,大家近年来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配乐是演出的主打曲目。显然,比起那些“西洋名曲”,这些中国百姓所熟悉的旋律反倒拥有更好的亲和力。这些已经能代表时代高水准的影视配乐日后能否成为经典、化为精品我们暂且不论,但它们的出现起码丰富了本土管弦乐作品的曲目库;更让像我这样原来对本土管弦乐创作有点悲观的人,看到了希望所在。

  为此我更希望这不仅仅是“2009年所独有的创意”,是一次短期行为,而应力争将这种观念长期保持并逐渐形成传统。虽然结合我国音乐创作的具体国情,实施起来或有难度,但笔者觉得中国爱乐乐团此番尝试的成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若文化上的本土意识能够被长期重视,在音乐创作与演出领域的通力协作下,办出有中华民族特色并形成优秀传统的高水准新年音乐会,指日可待!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