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财经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公众服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2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春节缘何“多病”

王 蔚


  有位年逾九旬的老太,平时一直独居,靠保姆照料生活,最近子女与她吃年夜饭时偶然发觉母亲肢体不灵活,送医院一检查才发现不知何时患上了脑梗塞。这是最近的一条新闻。

  深入多家医院采访的记者发现,春节期间就诊的老年人特别多。医生总结说:“有些老年人平时就有慢性病,过年看到子女回家,心情一激动便忘了准时吃药,导致疾病突发。而更多的情况是,小辈们平时比较忙,过年团聚才知道老人得了病。”正如华山医院一位医生所说:“不少老人的病其实早该发现了。” 

  早该发现却没能发现,问题的根由显然比较容易找到。目前上海6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夫妇有近80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近20万人。那么,他们的生活愿望、精神需求乃至小毛小病,如何才能被早发现、早解决呢?答案似乎有许多,比如,给“空巢老人”送三餐、在社区建立“独居老人专管员”队伍、开辟老人活动室等。但这些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似乎都存在“先天不足”,那就是失去了基于血缘的天然亲情。

  说到底,承担对老年人生活照顾与精神慰藉的第一责任人,不是社区组织,不是敬老院,更不是花钱雇来的保姆,而恰恰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命、获得养育之恩的子女。

  现在本市有不少居委会发动左邻右舍对独居老人“每天一声问候,每晚一声关照”,并将此纳入社区工作的每日流程。我觉得这其实只是“补位”,因为每天须向父母大人请安,这本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家庭礼仪,子女首先有责任“到位”,岂有随意让旁人“代劳”之理?

  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可能让老年人感到不满意的,恐怕已不在子女物质赡养方面,而是小辈对自己情感上的疏离。跟老人聊聊天,多去看看,常打电话,这真的很难吗?

  [本文上海电台今天下午4时半在《晚报大家听》(中波990、调频93.4)同步播出]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