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基金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暑假生活
 第A24版:教育周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4版: 康健园/保健   
本版新闻列表
2009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日炎炎似火烧”,在大热天中,要做到身心健康,精力充沛,除了防暑降温外,还要充分注意“三防”——
赤日炎炎话“三防”

张守杰

  本版图片 IC

  ■ 防“中风”

  如今,中暑病例数相对下降,而夏天“中风”的发病率却升高,甚至高于冬天。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有研究资料指出,高温天人体的血流量比正常时高出3-4倍。如果老年人本来就动脉硬化,血管韧度减低,脆弱的血管经受不起快速血流的冲击,一旦血管破裂,就会发生中风。既可以表现为“脑中风”,也可以表现为眼底动脉破裂的“眼中风”或耳部毛细血管破裂突发性耳聋的“耳中风”。

  有些人大汗后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老年人由于味觉减退,已有脱水状况,却不觉得口渴。由于水分补充不足,血容量不足和血粘度增高,从而产生脑梗塞。

  ■ 防“阴暑”

  暑热致病固然常见,而盛夏里因贪凉致病的也不在少数。以中暑为例,大多因环境气温过高致人体不能适应,这仅仅是中暑的一种,中医学称之为阳暑,其发病率逐年减少。而另一种称之为“阴暑”的发病率正日益增多。

  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这样描述:“阴暑者,因暑热而受寒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荫,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酸疼等。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这里讲的伤寒,是指被寒邪所伤害之意。

  在夏季的门诊里经常有身热头痛、无汗怕冷、关节酸痛、大便稀薄的“冻伤”患者前来就诊。阴暑患者有时也会发生高热,来势凶猛,源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此时清热解毒药或抗生素毫无用处,必须采用散寒化湿解表的方法,轻者可选用午时茶冲剂或正柴胡冲剂,重者应及时到医院请有经验的中医师施治。

  ■ 防“寒湿”

  中医把关节疼痛与麻木称为“痹”,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说法。夏天,人们在室温过低的场所对着电脑工作,颈部无保暖,或者午休时被电扇猛吹颈部,以致颈椎部位的血管收缩,颈部肌肉僵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直至“冻”出了颈椎病等颈肩疾病。在阴寒的环境下逗留的时间过长,寒湿之邪侵犯肩、肘、膝关节,以致体内乳酸等废物无法排出,引起肩、肘、膝关节病变。

  有些年轻女性夏天喜穿“露脐衫”,又嗜食冷饮,就易出现大便溏薄、口腻、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寒湿困脾胃”。

  张守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 

  盛夏“三防”要领

  ◆ 白天室温控制在26℃上下,晚上睡眠时室温还可调高一点。每天开窗通风。

  ◆ 睡前洗个热水澡,使身体出汗,把积聚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

  ◆ 老年人在大热天必须适量饮水,预防脱水。

  ◆ 青年人吃冷饮必须有度,体质弱、肠胃不好者,应少吃或不吃。

  ◆ 夏季人体毛孔大开,腠理疏松,中老年或体弱者尽量避免久处阴湿之地或在露天阳台睡过夜。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