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基金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暑假生活
 第A24版:教育周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9年7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邵毅平


  现在以“气死”(“kiss”)著称的“吻”,与一般以为是西洋舶来品的流行看法相反,却是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粹。比如在汉武帝时代的《柏梁台联句》中,就有“啮妃女唇甘如饴”的诗句,意思是与妃女接吻,其唇甘美如饴糖。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文学中最早的关于“吻”的表现。

  但这个值得自豪的悠久的“吻”的传统,在中国文学中却始终没有成为主流——主流是“执子之手”之类,与“吻”部位有别而较为含蓄。而到了“横扫一切”的“文革”时期,“吻”更是成了一个禁区或禁字,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文学里,都讳莫如深。但是且慢——

  英语老师正在黑板上写着“Long live…”(“……万岁”)什么的,阿华却在下面“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在昏昏欲睡的教室里惹起了一阵骚动。待英语老师转过身来寻找罪魁祸首,阿华早已无事人一般地左顾右盼,装作也像是在寻找失笑者的样子。这是他的故技,屡试不爽的。我们知道,他肯定又在桌肚里放了什么“禁书”,乘老师不注意时偷看了。

  下课了,我们围住阿华,打听是什么书让他失笑。他一脸得意,说书名叫《俊友》,是一个姓莫的法国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下作”(下流)。他眉飞色舞地介绍着故事情节:俊友追求女人,一个接着一个;每次与女人约会,都要“勿”来“勿”去……他边说边嘴巴“啪啪”作响,又嘿嘿嘿嘿贼笑了起来。

  大家也都跟着笑了起来,笑得很难为情,很意思暧昧,很心照不宣。大家都为这个被他读作“勿”的字而笑。虽然这个字从不在公开场合出现,无论课本里报刊上文件中,但大家都知道这个字存在着,且不用查字典就知道其意思。这是个让人心跳的字。

  那天,因为邂逅了这个字,阿华小小地露了一把脸,我们也胡思乱想了一番。

  在现在这个舞台上星星们把“气死”挥汗如雨般随便乱抛的时代,还能想象仅仅不久前那个年轻人把“吻”读作“勿”的时代吗?

  想想都后怕,中国值得自豪的悠久的“吻”的传统,曾经如此地不绝如缕,命悬一线!

  不过回头来看,真正“long live”的,难道不还是“吻”吗?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