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综合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中国60周年征文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投资基金
 第A23版:教育周刊/暑期生活
 第A24版:教育周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4版: 康健园/保健   
本版新闻列表
   2009年8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驾车人自我保健确保行车安全

毛颂赞

  ■ 开车吃东西,酿祸一瞬间

  最近,多起酒后驾车事件激发大众热议。“酒驾”固然是危害公共交通安全的“大敌”,驾车人的安全行车规范和自身健康状况同样不容轻视。前者在驾校学车时被突击强化,驾龄一长,或许早已“还”给驾校师傅一大半,确实需要被经常“敲敲木鱼”;后者严重影响驾车时的精神状态,左右着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为了确保行车安全,每个驾车人都应自律,以健康的状态上路。

  ■ 不要挡住视线 很多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都与驾车人的视线被遮挡有关。女性开车时要把长发束好,以免长发飘飘或不时拢头发,在不知不觉间挡住视线。同理,车的后窗上尽量不挂小玩偶。

  ■ 杜绝疲劳驾驶 疲劳驾车等同酒后驾车。驾车人生活要规律,睡眠充足,开长途前充分休息。驾车时坐姿正确,坐姿不佳易导致颈、肩、腰、肘等部位的疼痛,产生疲劳。夜间行车更要防止疲劳驾驶。

  ■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车人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碰酒杯。侥幸心理要不得,“只要不被交警抓到就好”而明知故犯,更需警戒。

  ■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各种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时进食,防止饥饿过度引起消化性溃疡,但也不可饱餐。充分饮水,尤其在夏季,或者在车内备足饮料。

  ■ 服饰要有约束 驾车人上衣口袋不放硬物,如手机、钥匙、名片夹等,以防紧急刹车时发生意外,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女性开车时忌穿高跟鞋,高跟鞋会影响踩踏板的动作,十分危险。

  ■ 加强心理调节 驾车时要有好心情。在行驶途中遇到各种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精神集中,心平气和,从容对付。切不可心烦意乱、逞强好胜。

  ■ 定期体检 作为掌握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参加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 糖尿病司机“悠着点” 避免空腹或半饥饿状态下驾车,防止因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车上可常备糖果、巧克力、饮料。

  ■ 不要长时间憋尿 由于久坐、憋尿,男司机易患前列腺炎,女司机易患尿路感染。故应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1~2小时应停车活动一下。

  ■ 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或吃东西 这些是危险动作,可在瞬间酿成车祸。

  ■ 感冒后驾车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研究发现,感冒后驾车人的反应灵敏度比正常人慢五至七成。最好等感冒好转后再驾车。

  ■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含有镇静安神成分,服用这些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驾车前应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毛颂赞 本版图片IC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