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世博进行时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夏令热线
 第A16版:夏令热线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学习指南
 第B19版:求职/职场话题
 第B20版:求职/招生招聘
 第B21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2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3版:求职/招生移民
 第B24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5版:求职/职场讲堂
 第B26版:求职/法援沙龙
 第B27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28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02版: 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新闻列表
2010年8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舍的“不改”

司马心


  老舍先生的《茶馆》,北京人艺的绝活,我是看了四五遍的——文化那样深层,历史如此深刻,语言多么深沉,每一回都激起我对京派文化的喝彩。              

  然而,现在才知道,我们差一点看不到这样的《茶馆》,《茶馆》差一点要脱胎换骨——那是当年,周总理看了《茶馆》,“有完全不同的建议”。他对焦菊隐和于是之说,不赞成老舍写的那三幕。为什么呢?“不典型”。什么是典型呢?就是党史——周总理提出,1921年第一幕,1927年第二幕,抗战第三幕……然而老舍听说之后笑了笑,“我不改”——因为如果“改”了,就不是《茶馆》,而是话剧舞台上的《东方红》了……

  老舍“不改”,所以北京人艺才有了隽永的《茶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三幕”。

  我赞叹老舍的“不改”——如果当年的老舍,听到了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于是就颤抖,就“改”,就“脱胎换骨”;如果那时的老舍,一听到总理的“个人意见”,于是就“落实指示不过夜”,就违心推倒一切重来,我们今天,就没有了隽永的《茶馆》,而只是多了一个应时的“典型”。所以老舍的“不改”,有一点知识分子的风范,有一点大剧作家的操守。

  然而《茶馆》的得以保全,光凭一点“风范”和“操守”,在那个年代,是远远不够的。《茶馆》的能够“隽永”,更令我赞叹的,是周总理的宽容、宽松和宽厚 ——如果总理把他的“个人意见”,当作一言九鼎,甚至责成主管部门“坚决落实”,像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那样;如果总理闻知老舍“不改”,便提高到对党和组织的“抗命”的“态度”高度,不依不饶,不罢不休,像我们常常看到听到的那样;如果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主管部门”,一听到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便立即当做令箭,层层干预,“绝不走样”,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那样,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茶馆》,更不会有老舍轻松的“笑笑”了……然而总理没有。他是不同意老舍的写法,但他确实将他的看法作为“我个人的意见”——所以周总理不让焦于二位“传达”,而是“将来有条件我自己和老舍说”,更所以老舍既然“不改”,他“也没有再找老舍”,没有再说一句话……

  《茶馆》的轶事很多,但我听来,总觉得这个老舍“不改”的故事,最深沉、最有意味,也最有现实针对性,直到今天,我们重温周总理的“个人意见”和老舍的“不改”,似乎还可以听到知识分子的“笑笑”之声,似乎更可以加深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当然后来的老舍,终于跳进了太平湖,说明只靠总理一人的宽容,还是不够的——但这又是另一番话题了。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