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不改” 司马心 |
老舍先生的《茶馆》,北京人艺的绝活,我是看了四五遍的——文化那样深层,历史如此深刻,语言多么深沉,每一回都激起我对京派文化的喝彩。 然而,现在才知道,我们差一点看不到这样的《茶馆》,《茶馆》差一点要脱胎换骨——那是当年,周总理看了《茶馆》,“有完全不同的建议”。他对焦菊隐和于是之说,不赞成老舍写的那三幕。为什么呢?“不典型”。什么是典型呢?就是党史——周总理提出,1921年第一幕,1927年第二幕,抗战第三幕……然而老舍听说之后笑了笑,“我不改”——因为如果“改”了,就不是《茶馆》,而是话剧舞台上的《东方红》了…… 老舍“不改”,所以北京人艺才有了隽永的《茶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原汁原味的“三幕”。 我赞叹老舍的“不改”——如果当年的老舍,听到了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于是就颤抖,就“改”,就“脱胎换骨”;如果那时的老舍,一听到总理的“个人意见”,于是就“落实指示不过夜”,就违心推倒一切重来,我们今天,就没有了隽永的《茶馆》,而只是多了一个应时的“典型”。所以老舍的“不改”,有一点知识分子的风范,有一点大剧作家的操守。 然而《茶馆》的得以保全,光凭一点“风范”和“操守”,在那个年代,是远远不够的。《茶馆》的能够“隽永”,更令我赞叹的,是周总理的宽容、宽松和宽厚 ——如果总理把他的“个人意见”,当作一言九鼎,甚至责成主管部门“坚决落实”,像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那样;如果总理闻知老舍“不改”,便提高到对党和组织的“抗命”的“态度”高度,不依不饶,不罢不休,像我们常常看到听到的那样;如果陆定一、周扬主持的“主管部门”,一听到总理“完全不同”的意见,便立即当做令箭,层层干预,“绝不走样”,像我们耳熟能详的那样,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茶馆》,更不会有老舍轻松的“笑笑”了……然而总理没有。他是不同意老舍的写法,但他确实将他的看法作为“我个人的意见”——所以周总理不让焦于二位“传达”,而是“将来有条件我自己和老舍说”,更所以老舍既然“不改”,他“也没有再找老舍”,没有再说一句话…… 《茶馆》的轶事很多,但我听来,总觉得这个老舍“不改”的故事,最深沉、最有意味,也最有现实针对性,直到今天,我们重温周总理的“个人意见”和老舍的“不改”,似乎还可以听到知识分子的“笑笑”之声,似乎更可以加深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当然后来的老舍,终于跳进了太平湖,说明只靠总理一人的宽容,还是不够的——但这又是另一番话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