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人一样思考》: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思维 高中梅 |
□ 中国人是情境方面的思考者,我们说话做事情时比较关注环境和背景,一旦环境和背景发生变化,我们说话和做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西方人比较关注内涵式的交流 在读畅销书《中国大趋势》的时候,我就注意书中多次提到《像中国人一样思考》这本书,一直想看庐山真面目,现在,终于拿到了该书的中文版。书中,两位作者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或许能对我们更好地和西方人合作交流,提供开阔的视野。 作者张海花与杰夫·贝克,前者在中国成长,后者生活在澳洲,相同的是都熟识中西方交流之道,取得巨大的个人成功——这直接为此书提供了中西合璧的视角,向我们展示和澄清了许多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往间的摩擦、碰撞,而它们的起源却只是一些不必要的误会。环顾现实,在中国再次腾飞的今天,双向的交流引起的这些误会也随之愈演愈烈。而此书的意义正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双向讨论,集中将这些误会搬上台面、直接剖析,找到“病根”后,给出解决问题的药剂。 在内容上,这本书的涵盖面极广,透过表象深入探讨东西方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作者举例,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几大元素,包括和谐、整体、关系和群体。而西方则认为是冲突、部分、竞争和个体才为西方世界带来了伟大的工业革命。这样迥异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截然对立,于是,如何共存,便成了饶有兴味的艺术。这正是此书着力探讨的问题。 书中还精彩地描述了中国当代经济飞速发展所采用的不同模式。在汉唐全盛时期,有十多万外国人生活在丝绸之路的中国那一端。而今天的中国也是在对外敞开大门后再次开始腾飞。这并不意味着外国的文化比中国好,而是因为合作需要竞争,整体需要部分,和谐因多元化而更精彩,规定因特例而得到改进,而群体需要个体成为它的一部分。 作者强调,对于中国人来说,要想取得个人发展和成功,关系是多么重要。通常来说,中国人不愿意和陌生人做生意,关系的重要性在此不言而喻。而在西方,关系却没那么关键。因为有完善法律体系的保护,人们可以选择与完全陌生的人做生意或者建立关系。由此可见,中国人是情境方面的思考者,我们说话做事情时比较关注环境和背景,一旦环境和背景发生变化,我们说话和做事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西方人比较关注内涵式的交流。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中国和西方的政要以及企业家,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说《中国大趋势》更关注中国的未来,那么《像中国人一样思考》则为这种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它清晰地对比并剖析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并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了东方智慧的精髓。比如西方人为什么常常只看到冲突,而中国人则看到和谐;比如在与中国人打交道和交流时,西方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逢人只说三分话”,西方的文化教育让他们常常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他们甚至会把中国人的客套话当真。通过阅读《像中国人一样思考》,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化传承有更多的领悟和信心,以开阔的视野、成熟的心态,了解自己,洞悉他人,产生云雾渐消、茅塞顿开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