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选手夺冠厦门中国国际钢琴赛 朱贤杰 |
从10月28日至11月7日,在福建厦门举行了第五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比赛由著名作曲家吴祖强任艺术总监,著名钢琴家周广仁任艺术顾问,并邀请到中、德、英、意、法、美、俄、韩、南非等国的13位著名音乐家担任评委,中国音协副主席、钢琴家鲍蕙荞担任评委会主席,中国交响乐团担任决赛和闭幕式获奖者音乐会的协奏。 本届比赛有来自中、美、德、意、波、古巴、南非、格鲁吉亚、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的96名选手报名参赛,国籍数量创历届最多,其“国际化”的含量越来越高。纵观整个赛事,本届外国选手的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前几届。此前除第一届的第一名为韩国选手外,其余每届第一名均为中国选手,且每届均有一两名中国选手进入前三名。而本届大赛前三名分别由加拿大、俄罗斯和韩国选手获得。其他如曾获柴可夫斯基比赛第三名的俄罗斯选手卢布延赛夫﹑获李斯特比赛第二名的匈牙利选手彼得·托斯,这次甚至未能进入复赛。 31岁的加拿大选手德米特里·列夫科维奇获第一名,以及组委会特别为纪念肖邦诞辰200周年特设的肖邦作品优秀演奏奖。第二﹑三名分别是俄罗斯选手安娜·布尔金娜和韩国选手金俊。中国选手陈思亮﹑黄若愚与孙钧分获四﹑五﹑六名。 德米特里·列夫科维奇是一位成熟的钢琴家,而且有丰富的比赛经验,自2005年以来他已经参加了大小十多次比赛。他曾经用六周时间在四次国际比赛中赢得超过10万美元的奖金。此次又获得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最大奖,获32000美元。 参赛总人数中,中国选手占了一半以上。但进入复赛的13名选手中却只占了5名,而这5名选手又全是在海外留学或者居住的,这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观摩者中不免有人发问:“为何国内选手没有一个能够进入复赛?问题出在哪里?” 当然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任何比赛都有许多偶然因素。国内选手这次没有进入复赛,并不代表中国钢琴教学的总体水平。一个客观的因素是:本届比赛在日程上紧随今年波兰的肖邦国际比赛之后,不少有实力的中国选手为准备肖邦比赛而不能顾及厦门赛事也很自然;何况比赛手册上并不提供参赛选手的任何背景资料,因此评委打分只能凭赛场印象。同样,演奏中出现相当离谱错误的,也不乏海外留学选手。但评委会主席鲍蕙荞认为:在整体上,中国选手与外国选手的差别,尤其在音乐的理解与表现上,还是明显的。教过不少中国学生的美国评委麦克唐纳先生认为:“中国学生相当勤奋,但在演奏风格上较缺乏个性,是显然的弱项。” 应邀担任比赛纪录片导演的钱恒青一直很注意观察参赛选手的动静。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比赛所在地宏泰音乐厅后台的几十个琴房中抓紧时间进行赛前练习的,多半是以中国选手为主的亚洲选手。他问一个俄罗斯选手为何不去练习,回答是“已经准备好了”。 这种在音乐上的自信心,可能正是中国选手所缺乏的。这种自信心,可能源于对自己所要表达的音乐有着清晰的意图。这也使得外国选手在舞台上,表现得比中国选手更加洒脱与放松。 中国国际钢琴比赛自1994年在北京首创以来,16年过去了。让当年的创办者欣慰的是,这项比赛不但成为中国钢琴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标志,与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形式,而且成为各国青年钢琴家相聚一堂的一个盛大节日。当前活跃于国际乐坛的陈萨、李云迪、秦川等,正是从这个比赛走向世界音乐舞台的。而上届比赛冠军,当时年仅17岁的张昊辰,去年更在美国获得范·克莱本比赛的金奖。这些出色成就无疑也已成为这项赛事的骄人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