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深度报道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风从羊城来 特别报道
 第A18版:风从羊城来 特别报道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风从羊城来 特别报道
 第A21版:风从羊城来 特别报道
 第A22版:风从羊城来 特别报道
 第A23版:广告
 第A24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法援沙龙
 第B19版:求职/法援沙龙
 第B20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1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22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23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B24版:求职/留学移民
第A20版: 风从羊城来 特别报道   
本版新闻列表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刚夺得亚运会国际象棋女子个人冠军的侯逸凡年仅16岁,她让人想起丁俊晖当初的年少成名——
同样叫神童影响大不同

李元春  

  ■ 侯逸凡离世界棋后一步之遥 图 新华社

  当年“台球神童”丁俊晖的崛起,带动了国内台球运动的极大发展。中国目前也有个国际象棋“神童”侯逸凡,16岁的她刚刚夺得亚运会冠军,一个有趣的话题由此产生——

  侯逸凡能成国象的“丁俊晖”吗?

  侯逸凡和丁俊晖,同样是年少成名,同样是成绩斐然。丁俊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国内掀起一股“台球热”,并让这种热度持续多年不减。相比之下,在促进国内国象运动的发展上,侯逸凡有没有可能起到类似丁俊晖的“神童效应”?

  人小成就大

  比起在各自领域的成绩,侯逸凡比丁俊晖毫不逊色——小丁只拿过斯诺克世锦赛第三名而已,而侯逸凡已经拿过国象世锦赛个人亚军,今年还有望夺得冠军。

  从小到大,侯逸凡创造过中国乃至世界棋坛的多项骄人纪录:最小的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团体赛最小的世界冠军、国际等级分中国女子排名第一、最小的男子国际特级大师……特别是她2008年14岁时晋升为“男特大”,被认为是国际象棋史上的一个历史性事件,中国国象队总教练叶江川表示,现在世界男子高手在15岁以前拿到“男特大”都是一个奇迹,更何况侯逸凡只是个小女孩。

  侯逸凡从出道起,就被冠以“天才少女”、“国象神童”等名号,如今已经是中国女子国际象棋的领军人物。本届亚运会,她已经拿到个人冠军,目前还有望夺得团体冠军,对此叶江川表示:“侯逸凡的这枚亚运金牌,对于中国智力运动的发展意义重大。”

  作用难相比

  侯逸凡能像丁俊晖那样,在国内掀起一股“国象热”吗?对此问题,包括她本人在内的圈内人士坦言“难度很大”。侯逸凡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国内台球运动来说,丁俊晖是开创性的人物,而我对于国内的国象运动来说不是。”

  确实,在丁俊晖之前,中国台球几乎没有一个能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台球运动员,所以他的偶像作用非常明显。但国际象棋则不同,1991年,谢军就为中国捧回第一个女子世界冠军,此后她还曾再度夺冠,而诸宸、许昱华也曾分别拿过一次世界冠军。有几位前辈在,即使今后侯逸凡能够夺得世界冠军,顶多也只能被称为“国象历史上最小的世界冠军”。

  在圈内人士看来,如今侯逸凡的“神童效应”,甚至还比不上当初谢军首夺世界冠军对国际象棋的推动,“当初谢军夺冠后,确实曾在国内掀起一股‘国际象棋热’,侯逸凡成名也4年多了,也没见轰动效应。”

  项目有局限

  同样是“神童”,为何咋差别这么大呢?除了运动员本身的因素外,国象与台球不同的特性也是关键因素——棋类运动被称为“小众运动”,无论从观赏性还是普及程度来说,都没法和台球相提并论,这种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是很难靠明星的一己之力去克服的。

  应该说,从开发儿童智力等方面讲,国象要比台球有优势,因此许多家长希望孩子学棋。不过国象缺陷也很明显:这种讲究无声对抗的脑力博弈,没有一定专业知识很难看懂,既然难以做到“雅俗共赏”,发展和普及时也就难免遇到阻力。一位常年报道棋类运动的记者就表示:“像篮球、足球等运动,看不懂门道,还可以看个热闹。相比之下,国象的观赏性差多了,关注的人自然少。”

  本次亚运会,采访丁俊晖的记者数量,要远超采访侯逸凡的,二者几乎相差十倍。叶江川昨天表示,“就算侯逸凡有朝一日成为世界棋后,也挺难发挥出像丁俊晖那样的作用。”

  特派记者 李元春    

  (本报广州今日电)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