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译名” 高兴 |
要不是利比亚局势眼下正受全世界关注,一条把“利比里亚”报成“利比亚”的新闻,也不会这么受人关注了。 都说外交无小事。但这儿,我不讨论大事,我只说与这个报错名字有关的一件小事:译名。 利比亚与利比里亚,中文译名只差一个字。但在英语读音里,这两个国家英语发音的第一个音节是完全不同的:利比亚(英语:Libya)是发“利”,利比里亚(英语Liberia)应该发“莱”。若根据读音,利比里亚似应译成“莱比里亚”。 知道利比里亚译得不准确的人,肯定不止我一个。但因为译名本来就是约定俗成的,所以,通常大家也就跟着第一个“权威的错译者”将错就错地错下去了。 我们大家熟悉的新闻人物中,还有以下几个译名问题——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按英语读音,应该翻成“欧巴马”;前美国总统里根,按读音,应译作“瑞根”;现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美国政坛三号人物),其实应该为“贝纳”。 之所以译得不准确,是因为他们名字中的某一个音节,发了另外一个音,而不是发最常见的那个音。也许这样讲,你觉得有点拗口,那打个不完全正确的比方,就像我们汉字中的多音字,用在人名时,每个字的发音应该是唯一的。 在美国的新闻中,经常听到他们主持人提起中国领导人的名字。他们除了声调有些怪之外,发音倒都是正确的。我后来发现,《纽约时报》在介绍胡锦涛主席的一篇简历中,把“胡锦涛”三字用英语音标分别注了出来。我还查了这里的百科全书,也都用相同的注音标法,使他们读起来,尽可能接近汉语发音。 在人际交往中,尽量读准对方的姓名,不但体现了对人的一种尊重,也体现了一种认真负责的办事作风。如果译名牵涉到国家领导人的名字,甚至是国名时,那就更为重要了。 在这一点上,新闻媒体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责任,是无可替代而且相当重大。 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请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不要让“谬以千里”始于你的“差之毫厘”。 [本栏目内容上海电台在11时30分《990报刊文选》(中波990、调频93.4)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