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我的父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视窗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32版:股市分析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教育·人物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走通天路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3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地产新闻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T01版:新尚
 第T02版:走近大牌
 第T03版:品牌专题
 第T04版:名表风尚
 第T05版:表情之旅
 第T06版:男士部落
 第T07版:冰享夏日
 第T08版:热门场地
 第T09版:创意主张
 第T10版:扮靓报告
 第T11版:都市唱响
 第T12版:城市品质
 第T13版:现场表情
 第T14版:资讯柜台
 第T15版:信息橱窗
 第T16版:明星秀场
2011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要忘记“周总理改稿”

司马心


  周总理改稿,在于新闻史,一向是被传为佳话的。比如说,周总理做形势报告,记者的稿子上,便说“周恩来总理做了重要讲话”,周总理拿起笔来,圈掉了“重要”二字。这对于“讲话没有不重要”的今人,当然要引起喟叹。又比如说,座谈会毕,新闻稿上赫然“周总理与会做了指示,”周总理郑重指出,“不是指示,我个人发言就是个人意见,可能对,也可能不对,说错了,大家可以批评。”这对于当下惯于“一言九鼎”的某些“领导”们,也不妨听一听。再比如说,周总理见外宾,新闻稿照例是“周总理接见”,周总理不高兴了,专门把记者找去,说中国封建时代,皇帝老子都是“接见”,他是老子天下第一,高高在上。他接见你,你是在下面,他是在上面,这也是一种封建观念。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理,不管见什么人,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你们要用‘会见’,不要用‘接见’”。这对于今天的国人,尤其是我们的“上者”,更有一点振聋发聩的意思。

  然而“周总理改稿”之中,真正令我“振聋发聩”的,还是关于“神采奕奕”的那次“改稿”——那是1961年,出访回来的周总理,看到了报纸的新闻,说是“周总理神采奕奕走下飞机”。周总理急招记者,指着这四个字对他说,“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还‘神采奕奕’?”他还说,我们共产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现在天灾人祸搞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我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居然还“神采奕奕”?这样的宣传“上不合国情,下不安于民心”……

  现在当然不再是1961年,不再是中国人连温饱都谈不上的“困难时期”,然而例如周总理指出的“上不合国情,下不安于民心”之事,并不是没有——我们的不少官员,面对复杂的“国情”和深层的“民心”,是否还在那里“神采奕奕”,甚至眉飞色舞呢?所以依我所见,这个“周总理改稿”的故事,其实并非“故事”,与其说它是对50年前新闻工作者的批评,不如说它更是对今天一些为政者的针砭——我们的市长们,面对“七成民众不接受物价高涨”的央行调查,是否还是“神采奕奕”呢?我们的“当家人”,面对大二的学子,就要为日后的艰难就业而开始奔走的现状,是否还是“神采奕奕”呢?总之,面对转型期的积重,面对众多黎民的生存现状和实际感受,我们的同志,又有多少人不再“神采奕奕”而是充满着沉重的责任感和深深的忧患意识呢?

  说“神采奕奕”者不少,并不是说他们有意与“国情”、“民心”对着干,只是不少“同志”感受不到罢了。说来也是,如果你天天坐在高墙深院里听“捷报”批文件颁嘉奖令,当然闻不到真正的“民心”;如果你偶一“下去”,也是预先安排好“路线”,事前有人“踩点”,现场还拉起道道“警戒线”,当然也听不到民间的疾呼;如果你只与“高端”打交道,“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甚至天天与“成功人士”杯觥相交,那你又怎么能“体恤民心”,又怎么能“了解国情”呢?怪不得天天“红光满面”,无怪乎天天“神采奕奕”……

  周总理改稿,已过半世纪矣,但其中的“现实针对性”,日久弥深,于今愈烈,我们可不要忘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