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专题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我的父辈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民生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法治视窗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中国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读者之声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32版:股市分析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教育·人物
 第A35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6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走通天路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设计交流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现代家居/特别提醒
 第B13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4版:家装之窗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地产新闻
 第B18版:公众服务
 第B19版:地产新闻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2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3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4版:E生活
 第T01版:新尚
 第T02版:走近大牌
 第T03版:品牌专题
 第T04版:名表风尚
 第T05版:表情之旅
 第T06版:男士部落
 第T07版:冰享夏日
 第T08版:热门场地
 第T09版:创意主张
 第T10版:扮靓报告
 第T11版:都市唱响
 第T12版:城市品质
 第T13版:现场表情
 第T14版:资讯柜台
 第T15版:信息橱窗
 第T16版:明星秀场
2011年6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弱势群体有通过教育改善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机会,是一个健康社会以积极方式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最好路径之一
谁来为农村优秀生源“加分”

李泓冰


  高考结束,关于高招的议论热了起来。比如,自主招生仍在不断升温,再如,关于各种高考加分政策的争议不绝于耳。尽管目前的高考制度因其选拔标准过于单一屡遭诟病,奇怪的是,但凡出台关于保送、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等高校招生改革方案,却总会受到质疑。

  不过,细细分析这些举措,大部分的着眼点还是城市生源,甚至是一线城市的优秀生源。而农村生源却在越来越多的自主招生新政中,日益不利,甚至默默出局了。

  不能否认,这些新规改变了高校招生只能走高考“独木桥”的历史。但更加注重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更被欣赏的理科、文学、艺术、语言、体育等方面的特殊才能,使得高中期间积极参加和自主招生挂钩的各种学科大赛,显得相当重要。要想在“特长”比拼中获胜,不开课外“小灶”、只凭学生个人努力,可能性很小。而农村学生,本来占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就极其稀缺,他们的父母,往往远在城里为孩子的学费打拼,基本的生活照顾都很难做到。于是,相对来说很难培育出“特长”的农村学生,就只剩硬拼一条路。而目前高校招生特别是名校招生,从“裸考”生中录取的比例越来越低,无疑加剧了农村生源在高校中逐年下降的趋势。

  普及义务教育,让城乡孩子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并且让弱势群体有通过教育改善个人乃至家庭命运的机会,这是以积极方式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最好路径之一。如果这一路径被“堰塞”了,会让农村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觉得,很难看到改变命运、重振人生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关注弱势群体,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

  其实中国农村卧虎藏龙,是最为庞大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一座人才宝库。高招时将眼光更多地投向农村生源,受惠的不仅仅是农村学生。毕竟,多元文化的融合,既能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自主招生改革中,能不能出台专属农村生源的优惠政策?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国际上一些高校的招生方式,对贫寒家庭的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家庭残缺的学生,给予更大的录取优惠。

  希望各高校,特别是名校,在争抢生源大战中,更具社会责任感,更着眼于学生潜能,将招生目标更多地锁定在农村、锁定在辽阔的田野……    人民日报 (李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