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特别报道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体育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5版:9·11十周年特别报道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辛亥百年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3版:求职
 第B14版:求职/招生留学
 第B15版:求职/招生培训
 第B16版:求职/招生培训
2011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老人端好社区里的“一碗饭”
——本报记者追踪申城第一家老人助餐点6年变迁
袁玮


  2005年,我和本报通讯员袁昭宇报道了徐汇区开设本市第一家老人助餐点,本市各个街道社区陆续跟进这项实事项目。现在,无论从面上的覆盖量还是服务的不断完善,老人助餐工作都在不断提升。今天,当我再次与长桥街道分管民政的副主任袁欣华面对面,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为‘这碗饭’,这些年如履薄冰。”政府部门脑子里如果时时刻刻绷紧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踏踏实实,我想,社区老人的“这碗饭”,就一定端得好,端得稳。

  “掌勺”的企业要专业化有责任心

  家住罗秀三村的单如法老人是2007年长桥街道施行为老助餐服务后的受益第一人。老人独居,年轻时双手因工伤截肢。为吃饭问题伤透了脑筋,他曾经一天两次骑车往返女儿家中用膳,也试着在就近的饭店搭伙,“且不说费用贵,卫生和食品安全也让人有些不放心。”单如法告诉我,4年多来,他天天在助餐中心用餐,“价格便宜,荤素搭配合理,很满意。”

  为社区老人们的这句“很满意”,袁欣华对我说,这些年来“战战兢兢”。长桥街道是个人口导入地区,现有2.2万多名老人,独居、纯老家庭越来越多,老人“吃饭难”成为一个大问题。2007年3月,街道整合社会资源,改造修建了街道两所敬老院的食堂,添置送餐车和餐具,开始了老人助餐服务。随着需求量的日趋扩大,一年后,街道建立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为老服务助餐中心,为方便老人就近用餐,街道还安排了6个就餐服务点,这样,街道每天可以解决社区500多位老人的就餐。

  每天这么大的就餐量,让谁来“掌勺”呢?袁欣华告诉我,标准是专业化、规模化、有责任心的大企业。街道通过市民政局的平台发布信息,层层筛选后,最后招投标确定了现在这家企业。

  饭菜出锅到入口控制在2小时内

  “大家普遍反映,现在老人餐松软、清淡、爽口、荤素搭配合理、营业均衡。”老人的舒心、放心,是社区主管部门的“担心”换来的。袁欣华说,食品安全是关键,丝毫不敢懈怠:“我们对老人助餐有个‘死规定’,从菜出锅到老人入口,必须控制在2小时内。”街道有100多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送餐,也必须死死地卡在2小时之内。

  对困难老人,街道每客饭补贴3元

  一大荤、一小荤、一素、一汤,7元一客,如今“这碗饭”的价格比4年前只提了1元。袁欣华对我算了一笔账,低保老人每月政府补贴500元出头,若是天天在这里就餐,一天14元,一个月就要420元,餐费几乎占了补贴的近九成。“街道经过讨论,决定这些老人每客只需出4元,街道补贴3元。”

  7元一客的标准是街道坚持的“底线”,对企业来说,副食品价格不断上涨,这价格只能算是微利。如何留住企业,又提高服务质量?长桥街道的办法是激励机制与补贴相结合:每季度的就餐老人满意度调查达到85%以上、连续两次满意度90%以上、当月未发生食品卫生问题的,街道都有奖励。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