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社区广角
 第A03版:家园建设
 第A04版:专版
 第A05版:专版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艺坛文苑
2011年7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平路街道整合资源打造社会管理“第四级网络”
排忧解难“触角”遍社区

袁玮


  6月20日,衡山路696弄一间17平方米的小屋,一下搬进来13个人,都是附近某饭店服务员。新租客进进出出,纷乱嘈杂一直持续到当天深夜,左邻右舍不堪其扰。6月21日,小区综治员上门找新“住户”沟通,可对方不加理睬。于是,情况被报至居委综治工作站。

  6月22日,综治站负责人朱秀娣和社区民警李刚分别找到外区房东及饭店老板,告诉他们:这么小的房子住13个人,存在安全隐患。如不整改,双方都将受罚。权衡之下,饭店老板承诺:10天内让员工搬走。6月25日,小屋撤空。一场群租“危机”,5天就被化解。居民说,多亏小区设了综治员,“雷达一扫,障碍即除”。

  解小区矛盾

  依靠遍布社区的综治员,发现事故隐患和矛盾苗头,整合社区资源努力化解,这是徐汇区天平街道打造社会管理“第四级网络”的全新做法,秘诀是: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第四级网络”四通八达,好比人的毛细血管深入全身各个角落。据天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高长生介绍,“第四级网络”经纬交织,横向:街道21个居委会建综治站,由社区民警担任站长;社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务楼宇、学校等设综治室。纵向:每个综治站下设综治小组,成员为各个楼组的综治员,包括楼组长和社区志愿者等。

  目前,天平街道每个居民区都有近百名综治员,形成的社区管理“第四级网络”触角灵敏、功能多样。综治员既是维稳员、宣传员,也是信息员、调解员,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例子:群租现象出现不到24小时,综治员就已上门,最终将矛盾在小区内部化解。毛细血管畅通,社会肌体也变得更加健康。

  解民生难题

  “第四级网络”进一步延伸,还能帮助解决社区民生难题。建国西路355弄有一幢单位自管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厂房改建而成,目前还有21户人家。居民长期占地堆物,楼道幽暗逼仄、隐患重重,生病打120叫救护车,担架根本上不了楼,只好把人背下楼。今年1月,综治站站长、社区民警王倍明排查中得知情况后,和息村居委会支书徐惠丽一起琢磨,“一定要为这里的居民打通生命通道。”

  房子产权所属的那家企业早已不复存在,王倍明和徐惠丽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远在铁路上海站附近的物业公司上级单位,反复沟通,对方终于答应配合整治。

  可是,要改变居民数十年固有习惯,退出所占“阵地”谈何容易?今年1月初,王倍明先写了一封给21户居民的信:“胶州路公寓火灾触目惊心,给大家以惨痛教训……畅通的、清洁的走道也是生命之道,请大家想想……”信,挨家挨户送到居民手里,可没有丝毫动静。

  楼道进口第一户陈阿姨家,堆的杂物最多,就从这家开始。第一次上门,王倍明先听陈阿姨倒苦水:底楼出租开了间浴室,蒸汽熏得楼上居民房间湿漉漉的。他点头承诺“一定设法解决”。几天后,王倍明告诉陈阿姨:浴室答应解决蒸汽扰民问题。陈阿姨思想通了:“你对我家事情很热心,阿姨也不能拖你的后腿。”

  之后,王倍明又拍下楼道杂乱造成险象的视频,请同街道息村居民柏万青录了3分钟谈话,在春节后的座谈会上播出。居民们看完,半晌没说话。又等了一会儿,王倍明和徐惠丽终于听到了回应:“你们为我们的事这样费心,真让人难为情啊!”第二天再去看,楼道里的杂物基本上都清空了。王倍明和徐惠丽欣喜之余,觉得事情还没完。在街道和物业公司支持下,防盗门、信箱装上了,连用了几十年的公用厨房也给分隔成各家独用。楼下浴室的防蒸汽隔热层也在6月底完工了。由楼道整治延伸出来的建国西路355弄居民楼“民生工程”,这才画上句号。

  新民晚报记者 袁玮

  (本文刊于《新民晚报》2011年7月10日第一版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