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美国的跳槽演艺界一鸣惊人,到这次将事业重心转回国内,黄西走的每一步都经过周密策划,恰如他脱口秀的风格:看似水到渠成,实则深思熟虑。
理科男研究讲笑话
2009年,一个名叫黄西(JoeWong)的华人在美国《大卫·莱特曼秀》上表演脱口秀,就此一炮而红。
黄西出生在吉林农村,朝鲜族。高二那年,黄西的人生出现了转折,源于他的班主任,“我一开始还是旷课,后来杨老师让我‘罚站’,平时觉得没什么,但这次面对的是一直对我很好的杨老师,我很内疚。”黄西在书中写道。他开始奋发图强,上课的次数也多了,年级排名直线上升。“从前一直吊儿郎当的,但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以后成为一个科学教授。”黄西一年后考入吉林大学,毕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科院。“当时很多人摸到我宿舍来,看考全国第一名的人长什么样。”
1994年到美国读书,那一年他24岁,是个标准的理科眼镜男。经过多年苦读,他终于拿到了生物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找到工作。在工作期间,黄西每天要注射200到400个青蛙卵,工作强度非常大。他还在校报里写文章,当时他的英文老师评价,没想到中国人还有幽默感。但是,2001年的某一天,当黄西第一次在一家俱乐部里看到了美国的脱口秀,虽然他没完全听懂,却仍被莫名地打动了。黄西开始参加一些学习班,研究如何讲笑话。
首次登台不知所云
2000年,黄西又在一家生物制药公司找到工作,从事癌症研究。业余时间里,他开始尝试着写作并发表了一些笑话,他想把自己经历过的也是许多中国留学生都普遍经历却很少被主流社会表达的可笑的、可悲的故事用幽默的、自嘲的方式传递出来。这让他想去追求一个很有吸引力又很遥远的梦——成为一名喜剧演员。终于在2002年他得到一个在俱乐部登台的机会。第一次表演,他有点紧张,语速极快,加上严重的口音,让台下的观众都不知所云。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黄西不断试镜、参加比赛,抓住一切演出的机会。一开始,即使是赢得一张20美元餐券的奖励也兴奋不已。有时候顶风冒雪驱车几小时去外地表演,却分文未得。黄西回忆说:“那时候我经常是实验室里边工作,然后晚上就是跑到家里边,一手抱着小孩,一手炒菜。菜炒完以后,大家吃完晚饭,如果有演出机会我再出去表演一下。开始的时候很多俱乐部老板对新手也特别粗暴,我记得有一次给一个老板打电话,我说能不能给我演出机会。他马上跟我讲,一个小时再打来,就把电话撂下了。然后我等了一个小时以后又打,他接了电话冲我喊:“你是个什么东西,你是一块手表吗?我后来一想,挺有道理的。”
当时,黄西的很多中国同学已经在美国的多所著名大学当上了教授,他暗自思忖:美国不需要再多一个华人教授,而在公共媒体上,很少能看到亚洲人的面孔,中国人应该试着在其他领域里有所突破。
国内观众追求深度
结婚13年后,2007年,黄西和妻子金妍迎来了儿子黄静静。黄西的喜剧事业也渐入佳境。
2009年,黄西被邀请到美国收视率最高的《大卫·莱特曼秀》上表演脱口秀,这个节目被称为是喜剧节目中的奥斯卡。但那天晚上美国观众惊异地看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华人面孔,其貌不扬,一张口就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然后,他貌似怯怯地挥挥手,张口一句:“嗨,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这一句开门红,让观众一下子接受了黄西,也开启了他成为全美知名单口相声演员的光明道路。
2010年3月,黄西应邀在美国广播电视记者年会表演脱口秀,这一次他面对的是最挑剔、最难对付的一群人:副总统、国会议员、最高法院的法官和记者。为了这次表演,黄西准备了好几个月,尽管奥巴马临时缺席,黄西在表演时还是调侃了他,讽刺奥巴马发动了两次战争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十五分钟的表演光彩照人,妙语迭出的双关和富有文化内涵的段子让听众捧腹大笑。
如今回国发展,他发现,美国人只要很浅的笑话,就能逗乐;而给中国观众讲笑话,可能时间就要长一些,还要做些铺垫。“比如对美国人来说,我只要直接说去商场买包遇到个什么事,他们可能就会哈哈大笑,但对中国观众,我可能需要铺垫为什么去商场,为什么买包,才能逗乐观众。”这也是一种全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