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闻主播,林牧茵的工作并不轻松,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硕士、博士的课程及研究工作,她是怎么做到的?“听说过二八定律吧?‘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的约20%,其余80%是次要的’,因此我用5
个20%的精力完成5个80%的工作。”被问及时间规划的秘诀时,林牧茵轻描淡写地将看似千头万绪的工作简化为短短一句话。她在复旦跟随多年的导师徐以骅教授提及
林牧茵考博士的申请时,直言了他当时的顾虑,“担心她是上班族,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但不久,林牧茵的勤奋刻苦和优异的学业成绩打消了他的担忧。三年读博,工作之余,没有饭局,没有消遣,她心无旁骛地彻底做起了“宅女”。“读书做学问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压力山大”,但是投身其中的她,从中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实现人生
意义的新坐标。“读书做研究,丰富生活,净化心灵,指导实践”是
她生命中重要的那20%。当她的博士论文答辩成绩以优秀呈现之时,徐以骅教授对自己的爱徒充满了赞赏,“她完全是为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而读书,而不是为某种名分。”。
质疑林牧茵的并不仅仅是她的导师。一开始林牧茵面对了各种压力,“刚入学的时候也想过,攻读博士对我是否难度太大,但是我有个习惯,一旦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优秀是一种习惯。”林牧茵的从容不迫让她能够超脱世俗地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在她淡然温柔的性格中,也有刚强和不认输的一面。
“一开始也许有些枯燥,但当我真正钻进学术象牙塔之后,便能不断从看似枯燥的材料中挖掘出有趣的惊喜。”向来淡定的林牧茵讲起自己的第一本脱胎于博士论文的专著《移植与流变———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在中国(1921-1952)》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眼睛里闪耀出光彩。她并没有过多强调她在这本厚厚的著作上所花费的心血和汗水,却不断像个有了新发现的孩子一样,兴奋地表达她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描述走访和调查中渐渐熟悉了的民国新闻界先驱的身影。她将写作这本书的过程称之为“中国新闻人的一段寻根之旅”。她说如果以后有精力,还想尝试做一名教师。“老师和新闻人有一个共同点:引领人和教育人,让世界更美好。”林牧茵从老一辈新闻人身上学到太多,“每天的新闻中,我也会用各种方式呈现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倾向,传递一些正能量给观众。”
林牧茵是一个积极乐观的女性,也是个充满理想主义的学者,更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新闻主播。她的译作《幻影公众》被列入“深圳十大好书推荐”,另一本译著《圣经如何造就美国》也将推出,而眼下,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工作站,她又开始了新的课题研究。令林牧茵的名字与新闻传播紧紧相连的将不仅限于她主播的身份,还有她的学者身份,除了译著、专著,她的多篇专业学术论文更是频频获奖。“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林牧茵选择在电视屏幕以外的灯火阑珊处认真绽放,也证明了不在聚光灯下的生活也能格外精彩。
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