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来自人类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营养学等领域的儿童饮食调查报告。
关注中国独生子女群体的食品消费、全球化经济影响下的儿童食品变迁。
本书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资深教授华琛(James L. Watson)在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包括华琛本人,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全书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
“小皇帝”一词向来被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华关心的食品和饮食习惯所代表的代际差异问题与景军讨论的科学话语、宗教信念、电视广告在儿童食品消费领域的博弈问题都分析了儿童、家长、老人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作者简介
景军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获得终身教职。研究领域先后包括历史记忆、生态抗争运动、儿童饮食养育、自杀及艾滋病;学术机构及社会团体职务先后包括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类学学会副主席、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理事。
景军教授主编的新书《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实际上,该书英文版在2000年已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推出,其后陆续被一百六十多名外国学者引用,这是该书中文版的首次出版。
独生子女催生“小皇帝”
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而且不可预期其持续性),当然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它差不多引发了当时人到中年、身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五〇后一代人的集体焦虑和过度反思,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催生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八〇后一代人的集体叛逆乃至集体自卑。直到2008年,几桩大事发生,舆情就忽然间逆转了:先是说八〇后富有社会责任感,后又捧为国之栋梁。到如今后浪追前浪,当初的“小皇帝”们早已“亲政”——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上有刚刚“退位”的“太上皇”要颐养天年,下有刚刚“立储”的“小小皇帝”要野蛮生长。在“奔四”的道路上而立未立、不惑仍惑,似乎就这么莫名奇妙闯进了人生的“下半场”。
这本实际上调研和写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系列论文集,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中的横断面,它所做的是一种社会人类学的描摹。从内容上说,书中涉及的很多方面,在今天确实已经过时,或不成其为问题了。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历史的视角。
那么,儿童、食物和社会变迁之间又能讲出什么有趣的关联呢?
“儿童食品”的消费情结
其一,儿童食品,与儿童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对食品来说,最开始是“人无分老幼”的,并不存在什么专为儿童定制的食品,一如最开始也没有对何谓儿童的严格区分。人们起初认为,孩子断奶之后的饮食结构就应该与成年人无异,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固态食物。中国传统社会中貌似有一些所谓儿童专用的食物,比如干糕粉、老米粉,但其实那往往是有助于孕产妇增乳的食物,儿童食之不过搭了便车。至于说计划经济年代的麦乳精之类营养品,那差不多是为老同志们量身定做的,孩子们能蹭一杯羹只能说是“沾光”。
其二,儿童成长特别是儿童食品消费的国家干预,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副产品。儿童食品政策的设计,既受到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收入水平上升的需求端拉动,同时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当然推论。对儿童的呵护与照顾,由此超出个体自觉的层面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底层农民呼之为“要人、要钱、要命”(出工、缴税费、严打超生)的计生年代,这多多少少带了点“父爱主义”的补偿意蕴,对重建基本国策的政治合法性当然有重要的作用。
其三,儿童的食品消费行为,深受工业文明和全球消费文化的影响。一般认为,父母对儿童的食物选择有较大的影响和干预。事实上发挥作用的是另一种机制,即同辈间的互动和攀比,进而通过食物的分享与馈赠,形成一种社会交往体系,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求他者的认同,为承认而消费。书中讲了一个小孩子请求他的父亲买和路雪冰淇淋的故事,只因为他的同学问他“吃过这种冰淇淋吗”,他撒了谎,夸口说“吃过,味道好极了”。他的父亲犹豫再三,为了不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低人一等”,还是决定给孩子“补上”这种消费体验。这位父亲是热泪盈眶地讲述了上述情节。
其四,儿童食物观念的塑造,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代际传承。食物和语言一样,是人们日用而不知、浑然而不觉却须臾不可离弃的。食物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蕴,深埋在食物的功能与时代的变迁之中。在收入拮据、物质匮乏甚至饥馑不断的年代,成年人只能在节衣缩食的实践中,反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然而,人的胃口并不会随着自己收入的提高和食品供给的充裕而同比例增长,食品消费的价格弹性是很小的。一个人可以从一贫如洗到亿万富翁,但他的肚子还是那个肚子,并不会为此增加多少食物的消费,甚至可能还会(不自觉地)降低这种消费。因此,在食品极大丰裕的背景下,由老一辈人去向年轻一辈传谕单调的“节衣缩食”的食物观念,无疑是鸡同鸭讲。这是一种丰富的悖论。
“喂养的问题”终成历史
在传统社会,儿童的食物观念和成年人不至于相差太多。小孩子断奶之后,一旦能够吃固体食物,就会被大人们抱在餐桌上,在咿呀学语中学会辨认各种食物。与此同时,逐步掌握食物之间的搭配,懂得区分何谓日常食物、何谓节庆食物,掌握什么节气、什么场合、为了什么目的吃什么食物。那种但凡过节就吃饺子的习惯,实际把饺子从节庆食物变为日常食物,从食物观念的角度来看,造成了一些紊乱。
如今,不要说一个人操办一桌满汉全席,就是做一手漂亮的年夜饭,甚至从和馅儿、擀皮儿到包饺子的一整套流程,也都要流水线操作,年轻的全能型选手越来越少。家庭的重心向儿童倾斜后,同辈交往逐步替代了代际交往。以往的小孩子庆生是很少见的,除了过满月、过周岁,长者为中心的活动则比较多。如今则是小孩子每年都要过生日,而且主要邀请的是孩子的朋友。在这个时刻,长辈已然成为多余的人,代际的接触与文化的浸染就更无从谈起了。
需要恐慌吗?大可不必。毕竟当下初为人父母者是做过“小皇帝”的一代,见得多了,自然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战略定力”,想必不会如他们的父辈那般手足无措。也许还会有一点“本领恐慌”,但亲子沟通本领必能更胜一筹。加之全面放开二孩后,天无二日——两个“小皇帝”,也就不再有“皇帝”。“喂养”的问题已成历史,在终结“帝制”、走向“共和”、全面小康之际,如何破解物质“喂养”背后的情感孤寂和精神空虚,是这个时代子女教育需要思考的新问题。曹东勃
书摘
序
《喂养中国小皇帝;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英文版于2000年经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推出,之后陆续被160多名外国学者引用。如今有幸刊印中译本,完全有赖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之慧眼、译者之努力、编辑之付出。
纳入书中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材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收集,所以涉及的内容距今已至少有20年之隔。书名提到的“小皇帝”指独生子女,但即便不是独生子女,也是当时农民有感而言的“金贵娃娃”。这言外之意是说论文作者当时关注的儿童们在家庭中地位、在社会中的权益、在消费领域中的作用,可谓前所未见,与中国经济发展促成的消费文化密切相关,也与中国在全球生产体系的快速崛起同样密不可分。
文集共包括九篇论文,围绕五个议题铺开而论:一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饮食营养,二是儿童食品产业在中国的兴起,三是国家科学育儿话语,四是全球消费文化对中国家庭生活的渗透,五是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有鉴于此书的形成源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华琛教授(James L.Watson)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发起的一个“中国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九名作者中自然包括了华琛本人。在其他作者中,一人是华琛教授的老同事,六人是华琛先生的弟子,因而论文相互呼应的程度非同寻常,在文集类书籍中实属难得。
“小皇帝”一词会立即使得读者联想到被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但所有作者对此都采取了慎重对待的态度,没有简单粗暴地认定独子女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某些固化偏执的行为习惯。作者们将更具有学术价值的讨论集中在一连串的具体问题上。例如,郭于华关心的食品和饮食习惯所代表的代际差异问题与景军讨论的科学话语、宗教信念、电视广告在儿童食品消费领域的博弈问题都分析了儿童、家长、老人三代人的代际关系。
悖论、矛盾、反差甚至具有讽刺意涵的现象,也是论文作者高度关注的具体问题。乔治娅 ·古尔丹(Georgia S.Guldan)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与发达地区儿童肥胖问题的反差。伯娜丁·徐(Bernadine W.L.Chee) 利用在北京收集的调查材料解析了“快感与压力悖论”,试图说明儿童们对时尚食品的追求既带来愉悦,但也屈服于同伴压力,甚至会因没有享受过某种昂贵的儿童食品而受到同学的讥讽。高素珊(Suzanne K. Gottschang)有关爱婴医院的论文针对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社会现象:爱婴医院一边鼓励母乳喂养的科学观、一边又允许跨国公司在院内推销奶粉,两者各有自身逻辑,前者的逻辑是医院的责任,后者的逻辑是医院的盈利,两者之间,法规失效,违规取胜。
如此的悖论和反差还见于其他论文。在赵阳的论文中,我们了解到娃哈哈集团开始以民族企业的姿态抵御可可可乐在中国软饮料市场的霸权,但逐步趋于资本诱惑并入一家跨国公司。罗立波(Eriberto P.Lozada)的论文将我们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轰动一时的“斗鸡之争”。当时国产荣华鸡快餐店力争在每个肯德基店面附近开业竞争,扛起爱国主义快餐的大旗,一时门庭若市,效益最好的上海黄浦店一年就有300多万利润,但荣华鸡最终销声匿迹,原因之一是肯德基的本土化策略,包括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的销售策略和迎合中国人的口味调整。
华琛教授在最后一篇论文中写道,小皇帝现象多年后必然成为历史的回声,小皇帝也必定成为大人,将以家长的身份参与社会并以家长的眼光审视新生的一代,因而小皇帝变为家长的社会过程对未来研究者而言将别有一番滋味。此言一语道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秘密:一旦离开田野调查现场,我们观察到的社会文化图景和我们收集到的第一手材都会很快地融入将当下改写成为过去的历史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