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从朋友圈密切关注子女的一举一动吗?
刘阿姨的女儿在上海工作,母女聚少离多,学会用微信以后,她看女儿的朋友圈跟陪着女儿过日子一样。“我知道上班第一天老板给她发了300元红包,留言让她好好工作;她买了两支口红,我说不要浪费,还有100多万房贷要还;她说去看电影,我说要多在家陪孩子,不能扔给保姆……”忽然有一天,她发现女儿的朋友圈看不了了。女儿承认把她屏蔽了,“我们以后还是打电话吧。”
学会使用智能手机,让不少原本只盯着报纸和超市打折海报的爸妈发现了新世界的大门,微信更是拉近了他们与后辈的距离,同时也让朋友圈生出了不少“代沟”。据报道,完全对父母“开放”朋友圈的子女不到四成,许多爸妈即使加了子女好友,却不知由于自己的“关心”,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子女“屏蔽”了。
■ 记者 郭爽 整理报道
1
与爸妈“在不同的圈”
出于对彼此生活的尊重
董阿姨之前就经历了一次不知不觉的“被屏蔽”的经历:一天功夫,女儿朋友圈上的信息忽然全部消失了。求助过邻居家的年轻人,她才知道,自己这是被屏蔽了。“其实就是女儿发了一张送外孙上幼儿园的照片,我看着孩子衣服单薄,就打电话给女儿,说你们给孩子穿的太少了,春天气温忽上忽下要多穿一些,可能当时口气有点冲吧。”董阿姨有点生气,又有点后悔,可是又不能和女儿直说。好在没过几天,女儿的消息又出现在了朋友圈里,这次,董阿姨更加谨慎了,和老伴商量好:看过就好,只点赞,不评论。
一位把爸妈进行了“分组”显示的女士说:“当我妈问我朋友圈怎么用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屏蔽。原因就是我的朋友圈有他们那个年代接受不了的东西。例如我的作息时间,我的学习观念,我的消费观念,我的社会观,包括我的小情绪等等,重要的是我的朋友圈有个男朋友,总不能当着爸妈面‘秀恩爱’。其实并不是想隐藏这些心理和想法,我也想和他们分享我的世界,我的生活,我的圈子,可毕竟在朋友圈‘发生’的哪怕一点点新鲜的事情,在他们看来都可能成为孩子身边潜在的危险。屏蔽,有时候只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让他们知道我还是那个什么都需要他们的乖乖女。如果可以,比起看朋友圈,我想直接向他们传达我的快乐更为重要吧,他们应该知道的我不会隐瞒,而不能知道的,看见了也只是徒增他们伤感和担忧。如果以后有一天,我的孩子也对我屏蔽了社交软件上发布的内容,我可能不会心怀不安,毕竟这就是两代人之间无法逾越的代沟所造成的。任何长辈都不可能完全理解下一代,这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也并不是通过双方合理沟通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会尊重孩子们的。即便在某种程度上,自己并不能完全认同。”
大学毕业后工作之余开了直播,作为一名小有人气的“颜值”主播,朱小姐有两个微信号,一个父母能看,另一个则不能。在父母所不知道的微信号里,朱小姐在做“另一个自己”,与爸妈眼中的“乖乖女”不同,朋友圈里的朱小姐大胆前卫,还有不少秀身材的照片,以此来聚拢人气。“那个工作相关的号,发出来的很多照片都PS得挺'惨绝人寰'的,”朱小姐直言不讳,“都是水友喜欢的锥子脸啊,'萌萌哒'的大眼睛之类的,用流行的美颜工具修饰过的,其中很多是绝对不能让爸妈看见的,他们肯定不会理解,我也不想让他们担心。”
朱小姐说,自己有一次误发到爸妈能看的微信号上,“还好只是露脸的,结果被我妈看见了,她居然第一时间发了评论:'我女儿真是越来越漂亮!'一眨眼的功夫就转发到了她自己的朋友圈,第二天打电话过来说有几十个人给她点赞,说她的朋友们都说我好看,还让我以后多发点这样的照片。”朱小姐说,“虽然我妈也是好意,不过我怎么可能再发啊,绝对下不为例。”
在朱小姐看来,长辈们的思考方式和自己很不一样,自己更不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的事在朋友圈“直播”给父母看,“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把日记摊开来给父母看一样,从内心就已经很抗拒。”
2
与爸妈“同一个圈”
其实是让彼此多一个交流方式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我爸那些'速转'、'必看',都从我的朋友圈消失了,一点开才发现,我被他屏蔽了。”刘先生说,别人都是屏蔽爸妈,没想到自己是被反过来“拉黑”,“原因,就是之前爸妈总是会在朋友圈发这些莫名其妙的‘鸡汤文’和谣言链接,发了朋友圈以后看我没去点赞,还特意把链接再发给我一次,叮嘱我好好看看。”他说,“我也很想说这都是什么鬼啊,或者直接屏蔽拉黑,浪费流量浪费时间。而且有时候这些文章都是标题党,比如'12岁女生居然做出这种事'什么的,我一看就会吐槽我爸:你看你发的都是什么啊!他就说你点进去看啊,看了就知道内容很健康啊。其实我看了标题大概就知道这些文章说的是什么,一般就说好的我会注意安全,我会注意身体,你也要注意等等,十次有九次能蒙对。可是有时候有些谣言真的没办法忍,他发给我以后我就会说这是假的,然后再告诉他怎么辨别骗子,怎么识破谣言。本来想提高他对这类文字的辨别度,没想到几次过后就被拉黑了。”刘先生有点哭笑不得。
如果不是通过爸爸的朋友圈,刘先生根本不会知道其实父母对这些“鸡汤文”和谣言的“免疫力”这么低,“爸妈的朋友圈其实也没什么人,我也反省了一下,是自己平时下班回家就对着电脑玩游戏,除了吃饭基本不和他们多说话,他们发这些东西其实也是关心我,希望和我找个话题交流。”这次被屏蔽的经历,倒是让刘先生意识到,以后要多和父母面对面说话,才能让他们不只寄希望于朋友圈上的交流。
“有一天我发了个朋友圈,说大晚上开始收拾房间,简直要哭了,配了张像是在擦眼泪的照片,其实不是我,就是无聊搞笑一下。就在朋友们纷纷点赞开玩笑'快点收拾'的时候,我妈千里之外一个电话打过来,说我爸爸看到我朋友圈着急了,问我有没有事。大晚上11点接到爸妈电话,因为这么个小事,简直哭笑不得。不过后来想想,倒是从此打消了屏蔽爸妈的念头。”在沪工作的王小姐说,因为大学毕业后一直一个人在上海,爸妈都很牵挂自己,有时候也是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善意,把爸妈进行了分组,很多小牢骚、小病痛就不让爸妈看见了。没想到屏蔽了爸妈和亲戚,却忘记屏蔽邻居家的阿姨,“一次发烧发了朋友圈,结果阿姨看到我妈问我好没好,我妈直接一个电话打过来,倒是没埋怨什么,只催我去医院打针吃药。”王小姐说,不屏蔽父母,其实说白了,就是知道有那么两个人,会无时无刻无条件牵挂着自己,却又不敢贸然打电话过来,怕打扰了女儿的工作和生活。“算起来我爸妈使用微信也两年了吧,起初父母来“拜托”我帮他们开通。现在想起他们来和我说这件事的时候,鼻子也是一酸。怕我忙没时间,怕他们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高科技”,怕我因为不耐烦而嫌弃他们,所以他们在朋友圈一直小心翼翼。可是再怎么谨慎,他们对我每条信息的反应,永远和大多数人不一样。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这样写道,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大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从现在算起能陪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也因为实地距离的变大而更想接近我们的生活。所以我觉得他们在朋友圈的这种‘关注’并不是麻烦,而是一种幸福。”
【小提示】
专家建议,正是因为双方交流沟通得不够充分,才会引起父母对子女生活的好奇,作为子女要理解父母的心情,尽量不要采取拉黑或屏蔽的对抗方式,这样会使得父母与子女更加处于对立面。如果子女感觉受到打扰,可以采取直接沟通或者微信分组等软性方式进行解决,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而父母也要学会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孩子的私生活,尊重子女在朋友圈中的隐私,试着用微信聊天而非关注朋友圈的方式去沟通及表达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