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语言发展的四大阶段
1、阶段一:0~2个月。宝宝会用不同的哭声表达感觉,可能是饿了、尿尿了,或是要人抱他;而当宝宝感到开心、舒服时,也会发出愉悦的声音。在语言发展历程中,哭声和愉悦声是很重要的一步。
2、阶段二:2~3个月。宝宝进入“gooing”时期,所谓“gooing”是指当宝宝吃饱、睡足,呈现满足状态时,出现探索声音,发出“呵呵”声响的情形。到了3个月大左右,宝宝开始会发出一些元音,像是a、ya之类的声音。
3、阶段三:4~6个月。宝宝进入“babbling”时期,就是俗称的牙牙学语期,此时宝宝会发出ba-ba、ma-ma的声音。爸妈可能以为宝宝会叫“爸爸”或“妈妈”,但专家表示,事实上这只是宝宝在探索声音时,不小心发出来且无意义的声音,他并不知道这个声音代表什么意义,而是爸妈赋予这个声音意义而已,但宝宝也会由此得知,自己发出ba-ba的声音,原来是代表“爸爸”的意思。
4、阶段四:8~12个月。宝宝开始会模仿了,学习大人的音调、语气,有些宝宝在此阶段,会出现像疑问句的上扬音调,或命令句的语调,但因语汇还不够多,所以他讲出来的会是夹杂着乱语的语调。到9~10个月大时,宝宝对于声音的探索已有一定程度,开始进入“jargon”(胡言乱语)时期,他可能会拿着车子,发出“叭叭、叭叭”的声音,又接着叽哩瓜啦说了一堆大人听不懂的话。
宝宝学说话,爸妈三不要
1、不要操之过急。每个孩子的先天发育不同,语言智力也不同,在宝宝学说话这件事上,宝爸宝妈无需太紧张。有些爸爸妈妈们看宝宝想表达又说不出来急得直跺脚,也会跟着着急。其实宝宝最能感受爸爸妈妈的焦虑情绪,会更加不敢开口。
刚出生的孩子,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这是奶,你饿了吧!”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明白,原来说的是这个意思。
2、不要使用“宝宝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孩子用“宝宝语”是因为其语言发展限制了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些父母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儿语或觉得有趣,也用同样的语言与宝宝讲话,这样做就很可能拖延了孩子过渡到说完整话的阶段。所以,提倡爸爸妈妈们采用“妈妈语”,用缓慢的长音、高音来说话,简单的句子配上夸张的表情,来帮助宝宝理解语言并学会说话。
3、不要对宝宝要求反应太快。每次当宝宝有强烈愿望时,就是我们忍住自己不要反应过快,然后来教宝宝说话,引导他们说话的最好时候。反应太快其实是在减少宝宝开口说话的欲望和机会。
不少宝宝在说话前,喜欢用手、眼神指示物品,发出“嗯嗯”,意思是说:妈妈你看,我要这个。比如宝宝指着苹果,说“嗯嗯”或者“妈妈”。很多妈妈冰雪聪明,会回答宝宝:“哦,你想吃苹果,对吗?”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宝宝觉得,我只需要用手指指,嘴巴嗯嗯,就可以让大人帮我们拿苹果了。妈妈可以询问:“宝宝,你想要什么?”鼓励他说出“苹果”这个词,让宝宝明白必须用语言来告诉妈妈自己的需求。
三个好方法,让宝宝尽早学说话
1、听儿歌、讲故事。睡前讲故事、念歌谣应是宝宝每天“必修课”,韵律简单、重复数次的儿歌可以很好地磨耳朵。每个故事至少要讲1~2周,儿歌也要固定几首,短小易记,朗朗上口。经过多次重复,宝宝的大脑就会建立起一个加工系统,使故事和儿歌变成他的内部语言。宝宝虽然还不太会说,但如果你故意念错时,他会表示不满。
2、看绘本、学说话。绘本是扩大宝宝语言多样性的好工具,通过“有问有答式”的方法,引导宝宝学会认知与表达。如你问“小鸭子在哪儿”,他可以用手指出你说的动物来。当他熟悉了这些词汇以及词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后,接着问宝宝“这是谁呀”,宝宝会学着说出“小鸭子”。建议一开始选择使用简单的纸板书,毕竟“经咬耐撕”,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实物图片,也可以是相对简单的小情景。
3、做一个“话痨”妈妈。宝宝学说话都是从模仿开始,爸妈们赶紧升级为“话痨”吧。向宝宝描述日常的物品和生活,随时指认,并简单地给宝宝说明这些物品是用来干什么的,以便于他理解。多带宝宝听不同的声音,比如关门开门声、水龙头放水声、炒菜声、下雨声……发现孩子仔细倾听这些声音的时候,家长不妨立即就这些声音和孩子互动。比如,抱着孩子按门铃,嘴里也模仿门铃的声音,“叮咚,叮咚”。
总之,宝宝说话比同龄孩子晚,爸妈还是需要注意一下的!宝宝学说话,爸爸妈妈要做的就两点:“听宝宝说”与“和宝宝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