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名人生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被“挤”上流行乐坛,40年后“涛声依旧”
孟颖 梁珊珊
■陈小奇
  ■孟颖  梁珊珊

  4月24日晚,伴随着主持人任鲁豫一段诗意的开场白,“陈小奇经典作品北京演唱会”在保利剧院开唱。

  说起陈小奇,很多人或许并不熟悉。但提起他的作品《涛声依旧》《我不想说》《大哥你好吗》,却是几代人的记忆。作为一名词曲创作人,陈小奇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一个不得不提的名字。

  香港词作家黄霑生前曾说:内地有陈小奇,不必到香港。

  陈小奇,中国词曲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作家。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83年开始创作,至今已有近2000首作品问世,其中约有200首曾揽获金钟奖、金鹰奖、中国十大金曲奖等奖项。

  迥异于其他演唱会,整场演出没有排山倒海的喧哗骚动,只有满座高朋的静心聆听。无论是古韵古朴的“中国风”,还是贴合时代的流行音乐,无不透露出一种富有人文情怀的仪式感和时空的穿越感。

  音乐是我生命中的召唤

  1954年,陈小奇出生在广东普宁一个艺术之家,母亲是地方文化馆馆长,经常带他去看美术展。父亲喜爱潮剧和民族乐器,撰写的剧本还曾获过鲁迅文艺奖。家庭的熏陶让陈小奇从小就对文艺抱有浓厚的兴趣。

  说起自己古典诗词的启蒙,有一件小事陈小奇印象深刻。少年时他在垃圾堆里捡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唐诗集(几年后才知道是《唐诗三百首》),看得如痴如醉。这本诗集燃起陈小奇对古典诗词的迷恋和文学创作的欲望。

  一直到上高中,去汽车配件厂工作,陈小奇始终坚持写诗,写歌,组织文体活动,担任业余文艺宣传队队长并兼乐队队长,俨然一个热血文学青年。

  1977年恢复高考,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出现重大转机。“从报纸上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大家都有绝处逢生的感觉,奔走相告。”

  1978年,陈小奇如愿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他的文学才华终于得以施展,大学期间他在《作品》《海韵》《星星诗刊》《青年诗坛》等刊物发表了一批诗歌作品,同时和几位诗友一起创建了此后延续了许多年的中大“紫荆诗社”。而音乐则变成了他的一个业余爱好。他加入中大民乐团,一开始拉大提琴、拉高胡,后来担当扬琴演奏。但他志不在音乐,一心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毕业后,原打算就这样继续自己的“文学梦”,未曾想当初联系好的出版社职位临时被人顶掉。那段时间陈小奇很迷茫。

  恰值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正在招聘编辑,他无奈之下报了名,阴差阳错踏上了音乐之路。

  拿到自己第一首录制完成的歌曲后,陈小奇曾在家里用录音机反复听了几十遍。“那一刻,我才发现变成声音的歌谱竟然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力量!这种成就感是以前在刊物上发表诗歌时所从未有过的。”

  参与者和见证人

  陈小奇的音乐创作之路始于1983年,彼时中国流行音乐于广东开始萌芽。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渴望爆发的年代。之前长时间的文化匮乏让很多文化产品成为热销品,音乐领域更是一片骚动的热土。

  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也由此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动机和桥头堡。港台歌曲、英文歌曲、日文歌曲等大量涌入,风靡一时。

  “当时大部分唱片公司推出的都是一些叫作‘口水歌’的作品,从海外和港台地区引进,重新填词演唱。”

  但当时大多数人对“流行音乐”这个新名词的认识还一知半解,甚至存有偏见。“流行音乐那时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对待,很多人觉得它是一种很庸俗的东西,很低级,很简单,甚至是不入流的一种艺术。所以我们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要改变社会上这种对流行歌曲的误解和歧视。”

  陈小奇有意识地希望通过高品位的作品扭转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和新闻界对流行音乐的看法。

  1984年,凭借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和独到的音乐观,陈小奇创作了《敦煌梦》。“秦时月,汉时关,驼铃声摇醒古敦煌。祁连雪,玉门霜,梦里的飞天在何方?”这首满载着古典文学情怀的《敦煌梦》震惊乐坛,让当时人们对于流行音乐的偏见有所改观。

  “这个作品当时在电台节目里也播,很多热线电话打进来。其中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教授,很奇怪,他们每人都说了同一句话,就是你的作品改变了我们对流行音乐的看法。原来老是觉得流行音乐是一种低俗的东西,但听了你的歌以后觉得非常好,而且比以前那些歌写得更人性化,更接地气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同样也是陈小奇的创作高峰。《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我不想说》《九九女儿红》等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金曲都诞生于那个时代。这些歌手和歌曲的名字某种意义上也成了华语流行音乐的代表性符号,跨越时代的印记。

  抵御快餐文化的清流

  从2000年至今,中国越来越进入到一个网络音乐时代。

  由于缺乏对音乐作品本身文化品位和文学品质的坚守和追求,快餐文化对音乐创作的侵蚀也愈发显著。很多人感慨,现在的流行音乐越来越不耐听了。

  陈小奇也颇有些担忧,一方面互联网的出现让音乐作品呈现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状态,但另一方面也让流行乐坛染上浮躁之风。

  但好在并不是整个音乐界都如此,陈小奇相信还是有一批人愿意慢慢写歌,写给沉得下心来听的人听,“只不过它们得不到机会传播开来,拿到网络上,马上就被埋没了,淹掉了”。

  在陈小奇的众多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涛声依旧》莫属,而这也是他创作生涯中耗时最长的一个作品。回忆起《涛声依旧》的创作,陈小奇感慨良多。

  1991年一天,偶然重读唐诗《枫桥夜泊》,“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优美诗句触发了陈小奇的创作灵感。“古人写诗总喜欢留白,这样显得含蓄,但我总觉得这短短28个字还没有把作者想说的愁说完,诗句中的留白也让人遐想不尽。”于是,他决定用音乐续写诗中的故事。

  作为一名“学院派”的词作者,陈小奇“更加注重歌词里面的诗意表达”。《涛声依旧》可以说比较典型地表达了他的艺术追求。《涛声依旧》前前后后词曲创作用了两个多月,反复修改的次数连陈小奇自己都记不清了。“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总得对得起自己的一种审美观和艺术良知。”

  1993年,《涛声依旧》登上春晚舞台,一时红遍大江南北,成为流行乐坛上的一首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

  音乐创作上的匠人之心也让陈小奇的作品经得起岁月的推敲。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旧称得上是当今中国流行乐坛的一股清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特别关注
   第03版:生活备忘
   第04版:家庭计划
   第05版:申城纪实
   第06版:情理产业
   第07版:家居生活
   第08版:食林大观
   第09版:大手小手
   第10版:妈咪宝贝
   第11版:旅游休闲
   第12版:旅游休闲
   第13版:养生保健
   第14版:两性私语
   第15版:健康讲堂
   第16版:名人生活
让创业艰辛“好看又好玩”
他被“挤”上流行乐坛,40年后“涛声依旧”
家庭周刊名人生活16他被“挤”上流行乐坛,40年后“涛声依旧” 2018-05-16 2 2018年05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