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杂志的一篇专访《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让奥数天才付云皓成了“网红”。他自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荣获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凭借竞赛成绩一路被保送至北大。他曾是众人眼中“成功”二字的代表,被寄予厚望,结果却因为沉迷游戏挂科肄业。在接下来的十五年中,这个奥数天才没有去做世界顶尖的数学科研,而是去了一所二本师范院校教师范生。这篇人物专访以不无惋惜的口吻讲述了付云皓如今“坠落”之后的教书生活。然而,正当读者们在为他的经历感叹惋惜的时候,当事人却公开发文:“我没有坠落,我在脚踏实地处。”
从被吹捧的天才到平凡人
其实对大部分人来说,付云皓是一个陌生名字,但在奥数界他却早已名声在外,毕竟是两届国际奥数竞赛冠军,这在中国的参赛史上,其实并不多见。然而现在,这位奥数冠军却在师范学院教书,这样的人生在不少人看来可谓“大起大落”。文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付云皓面前展开。原来除了数学以外,还有那么多新鲜的玩意儿——比如游戏,游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亘古不变。在游戏的诱惑下,付成了邓杨宿舍的‘第五人’。邓杨一个舍友的描述是:‘当当当’打开门,发现我床上睡了一个大胖子,还在那打呼。那时他并不确切知道要为此事承担的后果。我要是那个时候就懂这些东西,也太不符合年龄了。付云皓说,事后他才得知,北大的规定是,一门课重修不过即拿不到毕业证,视同肄业。离开奥数的庇护后,一切都变了。只是付云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文章中引用了付云皓一位同学的评论:“和付云皓不同,绝大多数北大数院学生都安然度过了大学四年。‘一路吹捧,他觉得这个社会就应该惯着他,其实可不是。’付云皓的一位同班同学回想他在北大的境遇时说,‘他的认识就是歪曲的认识,没有理解这个社会的现实残酷。’”在作者看来,从事奥数培训和师范教育的付云皓,是这样的:几乎周围所有人都认为付云皓对现状满意,相信他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竞赛教练,但付云皓对现在从事的职业拥有更为复杂的感受。有时候他会说“肯定是好好做数学比做数学教育意义大”,但有时候又会改口,为数学竞赛勾勒出远大的图景。今夕非往昔,那个为国争光的年代已经远去,现在学奥数的孩子们都早早规划好了未来,也不会把拿金牌看作多么至高的荣耀。作为奥赛教练的付云皓,既佩服后生们的早慧,又感到奥数教育的举步维艰。数学总是以一种毫无美感的面目占领付云皓的生活,他很久没有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了。
然而,这篇专访发布不久,即遭到了付云皓的公开反驳。
“对我进行的约10个小时的采访在文章中展现出的东西少得可怜。在采访中,我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状态,并对当时的数学竞赛和现在的数学竞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若是采访人物,这些资料似乎是必须的,但是却被掐头去尾。”付云皓在公开回应的长文中写道,“现在的我是一名普通师范院校的教师付云皓。如果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来衡量,我和很多本科时期同在北大的同学确实有不少差距,陨落这个词送给我,不足为过。但是从我个人的观感来衡量,我并未觉得自己在陨落,或者是已经陨落。我的观感是:现在的我,正稳稳当当地一步一个脚印踩在基础教育的道路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这所以培养中小学老师为目标的学校。
就是很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星辰大海,没有太多高远的学术理想的宣扬,我只想尽自己的力量,让初等教育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有水平,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让尽量多的孩子受到正确的引导。
你们依然认为我是坠落的天才,那么我也欣然接受,因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的进步,让人成长得更接地气些。也许的曾经‘好运气’让我漂在空中,后来的“坏运气”也让我飞流直下,然而现在的我就是稳稳地在平地耕耘的我。没有所谓的自甘堕落,没有所谓的‘伤仲永’,关心我的人,请不要担心,我在以自己的步调努力和这个时代一起前进着。”
“坠落”到基层并不可惜
究竟是“天才的坠落”,还是“脚踏实地”?这场讨论中,两个维度不容忽视。从事实层面来看,曾经的奥数冠军,一路开挂进入大学之后面临困境,这是不争的事实。学科竞赛被视作培养“天才”的机器,一直是通往名校的捷径,不仅是付云皓成长的年代,在当下不少家长、学校依然乐此不疲。从价值层面来看,从奥数冠军到普通二本师范学院的老师,是否意味“坠落”?付云皓不仅是历史上走偏了的教育观的“产品”,也是拥有独立思想和意志的个体。作为一种符号,人们自然可以从付云皓身上发现曾经社会所信仰的教育观的不足;但对于他个人的命运与职业选择,社会理应留存一份敬意和宽容。当一名师范学院的教师没什么不好,他依然是所在行业的佼佼者,哪怕从世俗意义上看,付云皓也谈不上失败。能够为基础教育作出贡献,同样也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许多人为付云皓点赞,不只是赞许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更是对每一个人拥有人生选择权力的捍卫。
“我们一届算100个师范生(实际上100多),80个去中小学,每个学生平均带10届学生,每届算两个班60人。若真能帮助这些师范生提升能力,那一年的教学里能间接帮助多少小孩子呢?”付云皓表示,“文章的开头提到‘以培养小学老师为目标的二本师范学校,正在讲授的初中数学内容对学生来说似乎有点太难了,而这些是付云皓在小学就轻松掌握的知识。’那么如果我的学生中有谁搞不懂初中问题的,请大胆来问我,开小灶都没问题,一定要搞懂,毕竟他们出去后都是战斗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
其实像付云皓这样的人并不是个例。
清华计算机系博士后毕业的胡伟栋,曾两夺 IOI 金牌,一次ACM总决赛亚军。以他这样的条件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可以申请去国外名校,可以去顶当科学家,可以创建自己的科技公司。可是,他选择到北京一所中学做一个普通的信息学教师。
而在最近热播的《最强大脑》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本硕连读的杨易同样因为本身从事的职业——某知名培训集团小学中年级数学老师而成为话题。参加比赛时,主持人问他,作为一个清华本硕连读的高材生,为什么选择教小学生数学?杨易回答,“回顾我的成长过程,真正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在小学的阶段。我如果当一个小学老师,可能对更多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帮助。”在杨易看来,自己见过的好老师都有一些共性:能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善于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喜欢学生,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也是这些好老师,让杨易很早就下定决心,“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付云皓成为热门话题后,有人贴出了2016年北京人大附中选聘教师的公告。在公告中,16名毕业于中科院、北大清华以及纽约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知名学府,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才,成为了这所高中的语文、化学、信息科学等科目的老师。
世界冠军、硕士博士,当这些天才和一路开挂的学霸,没有按照既定的高大上路线,而是选择回到基础教育,这样的人生就是失败吗?
显然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和传统意义上不同的答案。
他们在规划职业时,没有狭隘地理解成功,没有被偏颇、刻板的成功观所蛊惑,没有把当大官发大财当成人生唯一的追求。不畏人言,勇敢做自己,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