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陪伴吗?该如何陪伴?
每位家长都知道孩子是需要陪伴的,但孩子年幼时,可能恰恰是年轻父母的事业奋斗期。于是很多家长会说:等工作上了轨道再多陪陪吧,等忙过了这一阵再陪伴吧。但父母也有“保质期”,而且很短,只有十年。一般来说,0~12岁是父母陪伴孩子的黄金有效期,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会认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神。那么父母下班早回来,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吗?这还不够,孩子需要的是有质量的陪伴。我接待过一个男孩,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985高校硕士生。孩子2、3岁时非常喜欢点读机,一玩就是半天,变得非常乖。于是父母就安心地把孩子交给点读机,自己陪在旁边打电脑,做自己的事。当孩子入学后,父母才发现,孩子已经错过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被诊断为自闭症。因为只有简单、程序化的人机对话,孩子变得刻板、强迫,人际沟通能力很差。这样的例子,在我的咨询室里有很多,这样的陪伴是无效陪伴。我们不仅要陪伴自己的孩子,还要放下手机、放下电脑、放下手头的琐事,认真地陪伴孩子游戏、聊天、互动。
父母给的爱和陪伴,孩子会怎样理解?
在我工作的学校,有个4年级男孩。一天,在班主任的语文课上,因学习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他当场大哭。课后,班主任经过了解,原来父母给他报了小主持班、英语班、奥数班、小提琴班等一大堆兴趣班,他疲于奔命,感觉亚历山大,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了。之后,班主任给全班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都回家找找父母的爱。那天回家,孩子的爸爸炖了鸽子汤给他吃,但炖得不太酥,他吃了几口就不吃了。于是,他爸爸就把鸽子肉一点一点撕扯下来给他吃。晚上他在房间做功课,爸妈在客厅拿出他小时候的相册,边看边笑边聊,孩子从这些细节上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宠爱。
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缺爱,只是缺少沟通。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学着跟孩子好好沟通,把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孩子才会理解到父母的爱。
只有全部满足孩子要求才算是好父母吗?
不是只有全部满足孩子要求的父母才是好父母。有的父母并不富足,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却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但最后却并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感恩。正如发生在2011年的一个新闻,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家人寄送学费晚了,在机场对来接机的母亲连刺数刀。像这样恶性事件的报道还有很多。中国古训说“子不嫌母丑”,为什么节衣缩食的父母把什么都给了孩子,却换来孩子如此的回报?怎么爱孩子,怎么陪伴孩子成长,是每个家长都要学习的。
与男孩交往小贴士
1.父亲多参与,你的陪伴与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2.多宽容和鼓励,男孩们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
3.学会欣赏孩子的玩耍能力,激发男孩更多思考与创新。
4.多倾听男孩的想法,多用“我们”,少用“你”,建立融洽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