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历程一帆风顺
约翰·艾伦1954年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奥克顿市。1976年从美国海军学院作战分析专业毕业,完成初级军官入职培训后被分配到美国海军陆战队陆战2师8团2营,先后担任排长、连长。不久奉调进入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学院担任礼宾军官。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造,艾伦在1985年回归美国海军陆战队的舰队部队。随后几年里,他先是在陆战1师7团担任连长,后来又转任该师4团3营作战军官,并在1988年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莱夫维奇奖”。该奖专门授予那些具有极高发展潜力并表现出杰出领导才能的上尉军官,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梦寐以求的荣誉。此后,艾伦重返美国海军学院,成为教官,并获得美军“威廉·克莱门茨奖”。
1990年至1992年,艾伦先是担任美海军陆战队军官基础教育学校的“步兵军官课程”主管,后来凭借优异表现,获得了海军陆战队第30任司令穆迪的青睐,担任穆迪上将以及战斗发展司令部司令的特别助理,负责海军陆战队的宏观战略研究。
1994年,完成总部机关任期的艾伦再次回归基层——北卡罗来纳州的列尊兵营,担任美海军陆战队第2远征部队陆战2师的作战和计划参谋军官,不久又转往加利福尼亚州的彭德尔顿兵营,担任第1远征部队陆战1师4团2营营长。1年后,艾伦返回陆战2师,成为6团2营营长,其间随同美军第160联合特遣部队参加了“加勒比应急作战”行动。此后,海军陆战队第31任司令查尔斯·克鲁拉克邀请他担任高级军事秘书。
1999年,克鲁拉克届满退休,艾伦成为海军陆战队军官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2001年4月,艾伦成为海军学院副院长。2002年1月,接任海军学院第79任院长。2003年9月,成为国防部长办公室亚太事务主管。
2006年至2008年,约翰·艾伦“空降”伊拉克安巴尔省,成为美海军陆战队第2远征部队副司令兼第2远征旅旅长,支援美军“伊拉克自由”作战行动。2008年7月15日,他被任命为美军中央司令部副司令。2010年6月30日,彼得雷乌斯受命担任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司令,约翰·艾伦临时担任中央司令部代理司令。
潜心钻研“部族政治”
在2006年至2008年间,伊拉克各地暴乱频发,令驻伊美军焦头烂额。在这样的情况下,约翰·艾伦开始了他在伊拉克最大省份安巴尔省的平叛治理工作。为了找出合适的应对之道,约翰·艾伦潜心钻研当地的“部族政治”。他特别推崇19世纪英国传奇女性葛楚德·贝尔对阿拉伯部落文明的研究,几乎遍读葛楚德·贝尔的书籍、信件和日记,希望从其描写伊拉克的作品中寻找灵感。
约翰·艾伦认为“伊拉克的大小事务都始于宗教部族。美军当时在伊拉克遭遇的混乱失败局面就是因为忽视了宗教部落和宗教长老的作用。”他带领其安全团队频繁造访阿联酋、阿曼、约旦等伊拉克周边各国,并不断与伊拉克酋长们会面谈判。
在他的强力建议下,美国最终在2007年停止了缺乏明确目标的狂轰滥炸,开始与宗教部族进行合作。
凭借对部族政治的理解和高超的政治手腕,约翰·艾伦通过扶持伊拉克部族长老,依靠部族民兵接管地方警察局,稳定费卢杰的形势,将曾爆发激烈反美血战的费卢杰打造成了驻伊美军的坚固堡垒。他还通过支持一名遭其他部落排挤的逊尼派首领,促成了引导伊拉克民众自发对抗“基地”组织的“安巴尔觉醒运动”。
约翰·艾伦在伊拉克取得的这些成功不仅大大缓解了驻伊美军面临的安全压力,也为他积累起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未来中坚深受器重
对许多熟悉美国军事政治圈的人士来说,由约翰·艾伦出任美国驻阿富汗部队最高指挥官,并接掌北约驻阿富汗部队指挥权并不显得突兀。
事实上,自从2008年出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副司令,约翰·艾伦在美国制定阿富汗战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阿富汗问题上的观点是:不但要解决美军的战术问题,而且要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最终实现整体形势的转变。这种主张受到希望推进与伊斯兰世界和解的奥巴马的赞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马蒂斯也对其评价颇高,尤其对他在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以及国会议员之间的长袖善舞赞不绝口。另外,约翰·艾伦还提出了颇具创新意义的应对非常规战争的新思维,这使他深受美国高层的器重。
如果约翰·艾伦能在阿富汗战场站稳脚跟,稳妥推进美国既定的阿富汗战略,那么在新一代美军高层的竞选中,以显赫战绩、完美履历和融洽通畅的人事关系为基础,他很可能成为美军未来的中坚人物。 肖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