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要竖立纪念碑,碑上的铜字需要进行鎏金。铜字由上海灯具厂生产,但鎏金这项任务交给谁?纪念碑工程指挥部思考良久,找到了老凤祥。老凤祥二话不说承接下来,组织了由时任厂长的张加根和老法师刘庚生为负责人的工作小组。由于铜字太大,车间里没有那么大的镀槽,只能采用最传统的鎏金方法。于是,工作组开赴闵行一个破旧的厂房,开始鏖战。
刘庚生,是当时鼎鼎有名的表面处理专家。他是解放前的学徒,厂里的老工人,脑子特别灵光,技术水平“一只鼎”。而在工作组中,大部分20多岁的年轻人都是他的徒弟,被戏称为“青年突击队”。他们住在闵行小旅馆中,每天从早到晚在厂房里对铜字进行处理。70年代的厂房,排气设备很简陋,五六个人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防毒面具和手套,先将汞化金涂在铜字上,再用木炭高温烧烤,汞蒸发掉后,留下的就是金。
组员们都明白,汞有剧毒,当时从事6年以上与它相关的工作就能提前退休。然而,怀着强烈的对党、对井冈山的崇敬心情,大家以参与这项政治任务为荣,每天在厂房内挥洒汗水。刘庚生也给他们做示范,指导他们如何正确操作:“怕什么!师傅做了一辈子这活儿,一点事都没有!回家好好洗个澡就行。”徒弟们有师傅的鼓励和壮胆,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做得格外卖力。在工作间隙,当时也是小组一员的王恩生拿起了三弦,唱几段弹词,大家哈哈一笑,什么劳累都忘了。
半个多月后,鎏金完成了。又过了不久,铜字被运到井冈山安装。老凤祥派遣张加根、刘庚生和王恩生三人,随同上井冈山指导。在山上,老凤祥又接下一个额外的任务——为纪念碑上的五角星贴金。在呼啸的大风中,王恩生爬上二三十米高的脚手架,将很薄的金箔小心翼翼地贴在五角星上。张厂长虽然发着烧,但还硬撑着在一边给王挡风,刘庚生则在下面扯着嗓子指导。2天后,这项工程也如期完工。
老凤祥的工艺和敬业精神,给当地指挥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受好评。1985年纪念碑重建时需要再次鎏金,指挥部又指名要老凤祥操作。于是,由现任老凤祥副总经理辛志宏及当时的工会主席朱新年带队,老凤祥“突击队”二上井冈山,漂亮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两次战役,老凤祥的鎏金工艺全国闻名,北京人民大会堂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等知名建筑,都邀请老凤祥为红星鎏金。而当年的两组“突击队”成员,现在有的成了技术骨干,有的成了企业领导,有的“下海”成了老板,但不管身处哪个岗位,只要一回想起当年这段“红色历史”,他们无不感慨万千。 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