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大赛,记者的“吃”,很难解决好。一方面,大赛压力大,事情多,心情也焦躁。睡觉的时间也没有,还考虑吃饭?另一方面,异国他乡,常没有好吃的东西。思乡症的一半,是胃在提抗议。
2004年雅典奥运会时,孙雯作为本报特约记者同行。一天半夜,我们还在新闻中心写稿,已完工的孙雯,悄悄买了宵夜送来。吃的是汉堡还是薯条,已经忘了,但其他媒体同行嫉妒的眼神,我一直忘不了。
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与我一排的一名韩国记者,吃着泡菜就面包,引起周边西方记者的“抗议”。我忙着写开幕式侧记,没参与这一幕,但事后想想,泡菜味还是挺好闻的。
这次在伦敦,我们住在伦敦大学宿舍,校方可提供早餐和晚餐。刚开始,大家还觉得新鲜,也爱吃。但过了几天,始终是培根、土豆饼、烤肠这些“老套头”,食堂里的人就减少了许多。奥运会一开幕,更乱了套了。大家都奔忙在外,哪有时间回住处吃饭?
写完稿件,电脑关机,这是一天最轻松的时刻,往往也是最饿的时候。但此时,伦敦夜色昏沉,饭店关门,又上何处觅食?所以,也就有了辣酱抹在饼干上的“中国比萨”。有同行这次带来20包榨菜,现在也吃得差不多了。
所以这次来伦敦,我就有一个原则:忙里偷闲时,尽量吃好一点,吃多一点。能吃中餐时,尽量吃中餐。这样,肠胃多一点适应,采访忙时体能就能消耗得少一些。回想2002年世界杯一天吃一顿,来回奔波,还能坚持30多天,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其实,参与奥运会,是福分,是运气。运动员也好,记者也好,说到底,都是来伦敦工作的。吃什么,都不如吃苦。想到这一点,看看日历牌上一页一页翻过,也就有了点盼头……
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