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略说仇英《仙山楼阁图》
汤哲明
  ◆ 汤哲明

  明四大家中,仇英年齿最小、出身最微、资历最浅、学养最低,名声人望与先后领袖江南画苑的沈周、文征明无法比肩,风流倜傥也远不如桃花庵里的唐伯虎,他所以能跻身于四大家之列,全凭其卓越的绘画技艺。

  在仇英的时代,受人尊敬的画家必然同时拥有另一个身份--文人,因为中国绘画发展到明代,不再单纯地注重技艺,而更加追求画外的意境与趣味,这意境与趣味正是通过文人最擅长的书法与诗文实现的。所以,如果文采风流而略通画理,便不失为“游于艺”的文人画家;如果画艺精湛而拙于诗书,则未免“匠人”之讥。仇英初为漆工,是标标准准的“匠人”,后来虽与一众著名的文人画家、鉴藏家交好往还,却始终不改行家本色。他于绘画上的功夫之深厚、技艺之精谒,不仅高出当时的同侪,就是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加上其享寿不长,盛年辞世,传世作品既少且精,因此仇英画在历代藏家眼中都被视为拱璧。

  这张张大千旧藏仇英《仙山楼阁图》轴景象开阔,气魄宏大。画面层次分明,前景开阔的水面上陂陀半露,长松耸立,虬枝苍茫;中景山壁开合处云雾缭绕,仙宫重重隐现其中,但见玉阶黛瓦,粉墙朱栏,庭前碧树,阶下仙鹤,其中人物或手谈、或抱琴、或高坐,真可谓神仙中人;远景危峰直上,青山隐隐,渐远渐消。画上篆书款:“仙山楼阁。嘉靖庚戌三月仇英实父制”,下钤“十洲”朱文葫芦印及“仇英之印”白文方印,都是仇英常用的印章。嘉靖庚戌为公元1550年,距仇英离世只有两年时间,属于他的晚年作品。

  可能是明代中期崇道之风盛行,仇英作品中类似的仙山仙境图有不少,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仙山楼阁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桃源仙境图》、故宫博物院藏的《玉洞仙源图》等等。尤其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仙山楼阁图》,不仅名称相同,其构图、布景、用笔、设色、钤印也非常相近。对比两张作品,同样是近处松树、中间楼阁、远景群山,其松树方斫硬朗的用笔以及表现山石的小斧劈皴法如出一辙,设色也是赭石打底,上罩青绿,只是台北故宫的那张较为厚重,而此幅较为清淡。而苔点的布置、云雾的勾勒,以及远山渲淡的画法,也不尽相同。至于用印,则完全一样,都是“十洲”朱文葫芦印在前,“仇英之印”白文方印在后,应是相同的二印。台北本《仙山楼阁图》上作者只以楷书署穷款,画幅上方有陆师道所书《仙山赋》一篇,时间是“嘉靖庚戌春二月”,整幅作品书画皆极为工整,可能是应人所请而作,书题的时间不会与绘画相去太久,仇英作画应该也是在庚戌年一、二月份的时候,比这张《仙山楼阁图》只早画了一、两个月的时间。由于相对更加注重笔墨情趣,中国古代画家经常参照同一稿本作数张作品,尤其是一些精致繁复的作品,往往稍加变化就可以成为几张不同的作品。从表现手法、画面构成以及创作时间看来,这张新面世的《仙山楼阁图》有可能就和台北本所用的是同一个稿本。仇英作品中有明确纪年的极其少见,这张纪年“嘉靖庚戌”的作品的出现不仅可以反证台北本《仙山楼阁图》的创作时间,而且对于仇英晚年绘画风格的认定也有重要的意义。

  仇英于绘画六法精通,山水、人物、花鸟皆擅,而尤其以人物中之仕女、山水中之青绿为世人所重。这张《仙山楼阁图》正是仇氏典型的青绿山水。仇英的山水画,继承的是两宋整饬精工的“院体”风格,此画山石硬朗峭利,笔法上以李唐、刘松年的小斧劈皴为主,相比仇英一些完全临古的作品,笔意显得较为随意疏简。近景处的几棵松树,枝干多节而虬曲,骨意嶙峋,颇有几分马远、夏圭的趣味。远景的山峦不作皴笔,直接以墨色及花青渍染而成,这正是南宋院体山水的一个特色,仇英在他的青绿山水中也多有沿用。文人山水多重画外之意,追求笔墨情趣,于物象多不甚留意,因此山水中的屋宇楼观多只逸笔草草,取其意到。而仇英则不然,山水中作极精工的界画楼阁,堪称是其一绝,如故宫博物院藏《临溪水阁图》、《临萧照瑞应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汉宫春晓图》等等。此图仇英自题名为“仙山楼阁”,可见楼阁与山水并重,也是画面上极重要的元素。楼阁在画面中景处,山脚与山腰各有一处,以石桥石阶相连,其重重屋宇,鳞次栉比,大至廊柱庭台,小至桌椅摆设,都以谨细精工的线条一一画出,真可谓巨细无遗,锱铢尽显。不过界画一道,难在精准细腻,但最高境界却不是只有精准细腻,只有使线条既精工又有生气,使描绘的物象既细腻又不刻板,才能化无情为有情,在精工细腻之外显示出闲情逸致。这张《仙山楼阁图》中的宫观便是如此,形制古雅,赋色清淡,真有一派出尘的仙家气派,这种气质却是仇英濡染了当时吴门画派的儒雅气息,令他的界画也有了脱俗的意境。不仅宫观的色彩质朴清淡,整张《仙山楼阁》图的设色也是以淡雅为主。仇英的青绿山水取法赵伯驹,董其昌说他是“赵伯驹后身,即文、沈亦未尽其法”,所谓的文(征明)沈(周)未尽其法,指的是其设重色的青绿山水,而类似于这张《仙山楼阁》图的、带有文人气息的设色方式则恰恰是受到文、沈,尤其是文征明的影响。继承两宋“院体”绘画的高超技艺,同时汲取文人画的秀雅气息,这正是仇英画雅俗共赏、广受喜爱的原因。

  这张《仙山楼阁》图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宝藏之物。卷轴外有张大千书签条:“十洲仙山楼阁真迹,人间至宝,大千供养”;图上钤有张善孖的“善孖心赏”、张大千的“大千好梦”、“迟秋簃”、“别时容易”、“球图宝骨肉情”、“藏之大千”、“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不负古人告后人”等诸多收藏印章,可以看出,张氏兄弟、尤其是张大千对这张作品何等珍爱。张大千的收藏用印极为考究,不同的作品用不同的印章,不同的印章有不同的含义,而越喜爱的藏品上所钤的印也越多。“藏之大千”与“不负古人告后人”二印用的较多,是张大千收藏的古书画上常见的,前者是一般的收藏印,后者则可见张氏于收藏一道过人的气魄与使命感。“大千好梦”是张大千不太常用的印章,在自己的作品和收藏品上都有钤用,而加盖“大千好梦”印的都是一些珍品,例如一些八大山人的作品,以及元倪瓒的《墨竹》、明吴伟的《武陵春》等。“迟秋簃”是张大千为纪念李秋君而镌刻的印章,平时用的很少,只有在自己极为得意的作品和藏品上才钤用。“球图宝骨肉情”印文取自陆游诗“天球与河图,千古所共秘”,寓意珍贵,专门钤于其心爱的古书画之上。“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印是张大千专为购得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而请人镌刻,除了此画,大风堂中最著名的藏品如董源《潇湘图》、黄庭坚行书《赠张大同》卷上都钤有此印。《仙山楼阁》图上有这么多收藏印,可见张氏对此宝爱有加。

  张大千收藏之富之精,正如他的另一枚收藏印所刻的堪称“敌国之富”,而他比之一般收藏家更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仅庋集,而且研究、借鉴,最终为我所用,由此,他才是博古开今的大画家和独具只眼的赏鉴家。仇英的作品虽少,张大千亦曾收藏过数张,其中最知名的是其曾经临摹过的《沧浪渔笛图》。《沧浪渔笛图》是仇英仿制“院体”风格的山水画,画面整饬而工细,山石主要以小斧劈皴来表现,用笔尖锐而细劲,落笔重而收笔轻,笔致顿挫明显而富有节奏感,与《仙山楼阁图》中山石的用笔相类似,只是相比之下《沧浪渔笛图》显得更加严整密致,因此“院体”风格更加浓重,而《仙山楼阁图》则较为疏放简洁,程式化的意味更多一些,因此“院体”风格中更有一重文人画的气息。此外,《沧浪渔笛图》图中近景处的夹叶树与《仙山楼阁图》中景宫殿前的几株夹叶树造型笔法也相类似,画中建筑物的用笔亦如此。

  张大千收藏仇英、临摹仇英,对仇英的艺术有深刻的认识,他曾在自题仿仇英画时说:“十洲画,人第赏其工笔者,不知其意笔实远过之。予旧收其八尺堂轴《老妪乞书图》,神妙真欲令刘、李失色,何论戴文进、吴小仙辈。”说的虽然是人物画,亦可旁及山水,足见其对仇氏之工笔意笔都有很高的评价,而这幅张大千旧藏仇英《仙山楼阁图》既有工整处,又有写意处,正是大千属意之作,也是难得一见的仇英精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奥运特刊
   第A10版:奥运特刊
   第A11版:奥运特刊
   第A12版:奥运特刊
   第A13版:奥运特刊
   第A14版:奥运特刊
   第A15版:奥运特刊
   第A16版:奥运特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17版:求职/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第B18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19版:求职/招生招聘
   第B20版:人才/招生培训
孙峰是何人?
略说仇英《仙山楼阁图》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B07略说仇英《仙山楼阁图》 2012-08-05 2 2012年08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