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随“上海主要媒体赴喀什‘走转改’报道团”采访上海援疆一线时了解到,在医疗卫生领域援疆5年规划中,原先在喀什并不占优势的喀什地区二院,将以五个诊治中心为核心,打造成为南疆地区临床医学高地,让南疆人民随时随地可以在喀什二院解决疑难杂症,不必再千里迢迢外出求诊。
上海医生成学术带头人
走进喀什二院,大厅电子信息屏上滚动显示出当班医生的名字,记者看到其中一行信息比较特别:“心胸外科,赖颖(援疆专家);心胸外科,孙彦隽(援疆专家)”。孙彦隽剃着小平头,留着小胡子,看上去俨然是个维族同志,他解释说:“这不是更容易和老乡打成一片嘛。”
护士长王斐说,幽默的孙彦隽和沉稳的赖颖是心胸外科最受欢迎的两位医生,“他们的到来,抢救了整个科室。”
此话怎讲?王斐说,当地医生缺少进行心脏手术的能力,过去只能靠上海专家团每隔一段时间过来一次,在几天里给几十名患者集中动手术,其他时间科室则很清闲,30个额定床位,半数住着心内科的病人,以至于同事们都拿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是不是要改成心内科了?”
自从孙彦隽和赖颖上个月来到二院担任心胸外科副主任,实施了许多在喀什乃至新疆均为首例的手术,住院病人破天荒达到四五十人,连监护室的病床都被征用。他们更注意对本地人才培养,提高整个科室学科水平。每台手术开展前,他们要向全科室医生讲解。进行手术时,当地医生全程观摩、参与。手术完成后,还要在查房时结合每个病人情况,向所有医生讲解各种要点。
这些实训,让从未实施先心病手术的当地医生找到了感觉。其中一位姓李的医生说,半年后,他即可主刀开展传统的体外循环引流手术,一年半后可以进行代表国内最高水平的微创手术。这样,在孙彦隽和赖颖返沪后,心胸外科仍可照常收治病人。
先心病患儿得到救治
病房中,2岁的先心病患儿马丽亚木静静躺着,不哭不闹,有时吃点东西,有时四处瞅瞅。
守在床边的父母告诉记者,手术前,女儿常四肢抽搐,不停哭闹。他们全家一年的积蓄才1000元,所以,拖了很久,才下决心从巴楚县把女儿送到喀什二院求诊,诊断结果竟然是十分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他们本来以为孩子没治了,没想到,上海医生不仅能做手术,费用高达1.3万元的医疗器械还由上海的生产企业免费捐赠,再加上新农合保险承担一部分,经济压力一下子卸掉了。
更没想到的是,8月14日,由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院长刘锦纷教授主刀,在南疆地区首次引入微创技术,刀口长度仅4厘米,是过去的三分之一,拔除呼吸机和搬出重症监护室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出血量是过去的1/20,仅为20CC。按照孩子的恢复情况,三四天时间就能出院。
查房的孙彦隽说:“微创对女孩尤其好,将来穿泳装也不影响。”马丽亚木的母亲米日姑不知道“泳装”是什么,但她知道,上海医生“亚克西”。
建成“带不走的医疗队”
心胸外科焕发生机,是上海医疗转变带来的可喜成果,也是上海援疆医疗队工作的一个缩影。
未来几年,喀什二院在移植上海经验,组建新疆首个医疗联合体“喀什二院医疗联合体”的基础上,上海援疆医疗队还将以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妇产科疾病等5项为突破点,依托上海5家优势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和妇产科医院,通过综合梯队建设,实施全方位援助。
刘锦纷院长是“五个中心”迎来的首位上海著名专家。未来,上海还将派出由院士和博导级重点科室主任组成的顶级团队来二院讲学培训、实践指导,并兼任“五个中心”的学科带头人,推动学科建设,帮助引进高层次人才。
同时,将推出“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业务骨干”两个培养计划,选拔各科室优秀人才和紧缺岗位技术人才,通过与顶级专家的“一对一”帮带、赴上海培训、参加国际交流等方式,尽快培养一批当地的学科带头人,为喀什二院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特派记者 孙云(本报喀什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