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大爱感人
专家一致认为,把陶行知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本身就是一个好创意。编剧黎中诚说,陶行知的所作所为好比如今的“感动中国”系列。陶行知是美国杜威教授的两位中国弟子之一(另一位是胡适),他放弃在美国深造的机会和很好的待遇,到农村去办学、拉车、挑大粪,就是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因此,“剧名就起得好,《永远的陶行知》,永远是我们的标杆。”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说,当今教育的含义是“做作业”,“教书,未必育人。”在需要重塑中国教育事业的当下,排演这部戏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陶行知能以情感化人,甚至感化敌人;能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感知到错误,进而改正……目前,这种教育方法相当缺失,需要大力提倡。
剧情贯穿自然
该剧还从陶行知平民教育家的形象入手,进而展现了他成为革命者所走过的道路。市文广局前艺术总监马博敏认为,这出剧目“挺出人意料的,因为原本以为是靠红头文件让观众走进剧场受教育。”结果发现陶行知从教育家走向革命家的道路,“贯穿自然,行云流水”。
文艺评论家端木复也认为,该剧是“人保戏,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化体现。”导演胡 (冒+力)则表示,该剧表达了“非常人的常情”,一连串小小细节,体现了陶行知的伟大。他不同于一般英雄人物,要用极致的手法体现其从教育家到革命者的转变。
演员气韵生动
戏剧谷艺术总监荣广润说,“舞台上的陶行知令人信服。”“娄际成的表演,给了我信念。”虽然受历史条件所限,陶行知没有留下“活动的影像”,但是娄际成的气质完全符合。他的表演,使得这位现代史上的名人,看起来格外亲切。
马博敏也认为,娄际成扮演了一个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的角色,“远远看,看不到皱纹”。“虽然戏演到后来,念白越来越轻,但是情感越来越重——气韵生动,就是这么来的!”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