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透过史料看卢沟桥事变(2)
罗存康
■守卫卢沟桥的战士在掩体后面准备战斗
■白塔寺
■白塔寺墨书
  ◆罗存康

  与故乡的别离

  7月29日、7月30日,日军相继占领北平、天津。从7月29日北平沦陷开始,中国军队和一批官员和民众不得不挥泪离开北平和卢沟桥。《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在《保定前方》一文记述:7月29日,中国军队从卢沟桥、长辛店一带撤离时,日军14架飞机猛炸长辛店,在长辛店采访的三位中国新闻记者陆诒、方大曾、宋致泉“勇敢地在最前线工作”,差点被日机炸死。最后,他们徒步逃出长辛店,走了几十里,才“遇着火车回到保定”。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〇旅旅长何基沣于7月30日率领部队到达长辛店,晚间撤出了宛平城内的部队。他回忆称:“当时宛平城一片死寂,老百姓惊疑地望着撤退的士兵,士兵也都洒泪离城。”

  平津沦陷给广大军民带来痛苦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新生的希望。敏感的记者在当时已经敏锐地察觉:“世界上的事实,死路就是生路。不弄得穷途末路,逼不出惊天动地的人才。日本军人炸毁了我们的平津,屠戮了我们的同胞,我们诚然痛惜,然而我们却不悲观,因为我们同胞们无辜的血肉,正是我们建造光华灿烂的新中华民族之基础;他们暴露在瓦砾场上的头颅和白骨,正是我们翻身的桥梁。日本如此逼迫,逼成我们全民族的万众一心,日本人如此残暴,逼出许多鸡鸣起舞的杰士。看吧!倒霉将近百年的中国,一定能在日本凶横的侵略下翻身!”

  悲愤的墨书

  北平沦陷后,民众义愤填膺。1937年年底,一位名叫罗德俊的北平市民手书卢沟桥事变后,日军侵占我国华北、华中及华南大部分领土的史实,并将其悄悄放入城中妙应寺(白塔寺)的白塔之中,告诉后人勿忘国耻。1978年大修白塔时,施工工人在塔顶天盘内的一个夹缝中,发现这封墨书,轰动一时。墨书的内容令人动容:

  今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六月廿九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事风云弥漫满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可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

  民国廿六年十月初三日

  罗德俊

  如今,我们重读手稿,依然能够感觉到作者的悲愤之情。这份手稿不仅代表了罗德俊个人心声,也代表了当时北平千千万万个普通百姓的心声,希望后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团结的力量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次日,中国共产党发表通电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红军将领向第二十九军致电:日寇进攻,全国震愤,卢沟桥之役,二十九军英勇抵抗,全国闻风,愿为后盾。敢乞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不让日寇侵占祖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红军将士,义愤填胸,准备随时调动,追随贵军,与日寇决一死战。

  海外侨胞也致电国民政府:日寇在卢沟桥挑衅,决非地方事件,显系侵略北方,灭我全国之毒谋,民族危亡迫于眉睫,侨胞闻讯愤慨万分!恳请政府当局,迅即出师北上,援助二十九军抗敌御侮,并实行国共合作,允许红军东出抗日,开放爱国运动,释放救国会七领袖及全国政治犯,恢复张学良军职,恢复卓著抗日功勋之十九路军,以谋全国抗日一致团结与动员,海外侨胞誓为后盾。

  为尽快促成国共合作,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等与蒋介石、张冲、邵力子举行谈判。7月15日,中共代表团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明合作抗日的诚意。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该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发表谈话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海外侨胞们纷纷发来贺电,并衷心祝愿“两党同力贯彻亲密合作、共同御侮,共同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并愿意与全体同胞一道“手携手、肩并肩,追随两党同志共同奋斗”。从此,国共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直至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

  (摘自《纵横》2012年第7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5版:钓鱼岛岂容买卖特别报道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评论
   第A08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科教卫新闻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法治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早间点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体育新闻
   第A30版:体育新闻
   第A31版:体育新闻
   第A3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长三角/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
   第B26版:资讯生活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32版:资讯生活·旅游
透过史料看卢沟桥事变(2)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透过史料看卢沟桥事变(2) 2012-09-11 2 2012年09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