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81年起从事残疾人事业,干到今年已经31年了,是上海残疾人事业进步发展的亲历人和见证者。其中,近18年,我一直从事与促进残疾人就业有关的工作。想到明年自己即将退休,着实有点遗憾,还有很多想法和计划来不及完成,时间不够用啊。
联系企业开头难
徐汇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成立于1992年,最初的工作那叫一个难:去找外资企业,负责人说:“我们外资企业要讲形象的,怎么好招残疾人?”去找国有企业,许多工厂正面临调整甚至倒闭,自身难保,哪里还有能力招人?
另一方面,残疾人刚涉足就业市场,往往对市场缺乏了解,自身定位不够准确。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保护意识太强,一直陪着孩子面试,这种做法影响了企业对残疾人的整体印象。
所以,我们首先从劝阻父母陪同面试、帮助残疾人了解市场做起,经常组织残疾人及其父母座谈,同时,也积极提升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2000年,市政府发布82号令,改由社保部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2005年,智障人士“阳光之家”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2007年,上海举办特奥会。同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阳光之家”,指示要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全社会对残疾人有了一番全新认识,残疾人就业工作逐渐走上了快车道。
适时转型信心增
如今在徐汇区,具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只要对岗位不过分挑剔,基本均可就业。
怎样帮残疾人找工作?我也有过教训。2008年,我们开了一家全体员工都是残疾人的便利店,想把它孵化成就业实训点。可是,因地段不好、货源价格偏高等原因,这家店每月亏损1万元,一年多后撑不下去,只好关门。我开始重新思索方向。
一方面,上海的经济结构面临转型,过去残疾人从事较多的简单劳动岗位开始减少,残疾人的就业方向需要向新型服务业调整;同时,我们要让在阳光基地集中就业的残疾人依托社会,抱团取暖。
去年起,枫林街道阳光基地与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合作,成立档案整理基地,让残疾学员从事录入和整理档案等工作。这不仅改变了许多人对残疾人只能从事低级劳动的偏见,也让学员们获得不错的报酬。目前,徐汇区有三个阳光基地,学员每月可以获得二三千元收入,自信心大大增强。
订单培训获推广
每年,许多毕业生从特教学校走上社会。我一直在想,如何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顺利渡过最艰难的三个月试用期?2009年,“捷径”终于找到了,这就是订单式培训。
当时,我观察许多行业后发现,连锁快餐店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我和同事找到棒约翰公司。那是个大夏天,与人事经理和门店负责人前前后后谈了三个月,我们不知道流了多少汗,第一家棒约翰爱心店终于在衡山路上挂牌。
这家店曾安置过聋哑人,但并不成功,所以,他们起初很有顾虑。我们先把人事经理和店长请到纪勋学校,让他们实地考察孩子们的课堂教学和个人能力,然后派老师签署保密协议,在门店学会做披萨,再把店里的设备借回学校培训学生。为节约成本,培训中,学生用蔬菜做成牛肉、海鲜造型放在饼坯上。
强化培训一个半月后,第一批12名毕业生来到衡山路店,有的做披萨,有的当服务员。衡山路店有不少外籍客人,他们看到服务生是智障青年,既钦佩又感动。实习两个月后,他们全部获得认可,成为正式员工。衡山路店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后来,虹口区也设立了一家爱心店,棒约翰各门店陆续招收70多名残疾员工,公司负责人常夸这些智障青年“笨得可爱”,做事一板一眼,从不偷懒,还是最忠诚的员工,即使在春节假期也不请假。
有了这个成功样板,克莉斯汀、永和豆浆、来伊份、一茶一坐等连锁企业也陆续与纪勋等学校合作,向残疾人敞开大门。由徐汇区首创的这一培训模式还在全市推广,促进许多区县的残疾人就业。 本报记者 孙云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