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中有一个创意项目“外国作曲家写中国”,从法国邀请八位作曲家来上海,希望以他们的眼光,写一些中国民乐交响协奏曲。原以为这些老外在众多中国民间乐器面前会“目瞪口呆”,不料其中却潜伏了一位有备而来者——作曲家中最年轻的克里斯托夫·马拉特卡。
一下飞机,他就告诉工作人员,这个活动圆了他多年的梦,“我喜欢唢呐,我已经搜集了许多唢呐的资料,如果能为唢呐写一部协奏曲并且在中国首演,实在是太美妙了。”马拉特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其实,马拉特卡只在法国听过一次唢呐的演奏,觉得那是一种爆炸性的力量,非常特别。那开朗豪放、带穿透力的声音以及刚柔兼济的表现令人震撼,从此这件中国乐器彻底印在了他的心底。
于是在小型演奏会上,当上海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员胡晨韵演奏《百鸟朝凤》时,马拉特卡拿出录音机,录下了胡晨韵的演奏和讲解。
交流演出结束后,马拉特卡意犹未尽,要求胡晨韵与他继续交流。女作曲家格拉西安·芬齐也有同样要求,于是三人约定次日到胡晨韵家求教。
胡晨韵回忆说:“那天两人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要我吹出唢呐的各种感觉和效果,比如我所能控制到的最轻音和最高音,吹出最奔放和最幽怨的感觉,还在钢琴上试验唢呐能达到的各种音域范围。”除了唢呐,胡晨韵还把家里的中国管乐器管子、荜篥、巴乌、口弦等逐一为他们演奏。一连三个小时,三人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
通过比较,他们发现中国民族管乐器与西方管乐器的巨大反差。马拉特卡惊叹,西方管乐器有很多键,而唢呐只有八个孔,一个孔却能吹出好几个音,太神奇了,比西方乐器演奏更自由,又有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的特点。
剩下的日子里,胡晨韵还陪马拉特卡游览外滩、陆家嘴、豫园连同巷里弄堂,民间生活中的声音与节拍,都浸淫在马拉特卡的脑子里。
两个月后,马拉特卡将新鲜出炉的唢呐协奏曲总谱寄到“上海之春”组委会,谱面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注释,取名《上海》。他说,“上”在法语发音中有歌唱的意思,“海”则代表大海。这是他回到法国后的怀念上海之作,寓意“歌唱上海”。
一年后,马拉特卡再次来到上海。唢呐协奏曲《上海》在在沪上首演,担任独奏的正是马拉特卡的唢呐教授胡晨韵。
这个委约作曲的活动还是一场比赛,这首唢呐协奏曲《上海》与另一首交响乐《上海》并列第一,并被邀请在2008年与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献演于巴黎“‘呈现’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