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大视角解读中共第一代领袖人物的命运沉浮~~~
     
2012年09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视角解读中共第一代领袖人物的命运沉浮
浴血荣光
金一南
■ 张家湾会议,1927年9月毛泽东在此召集会议,商讨秋收起义的具体部署
■ 领导秋收起义时的毛泽东
  ◆ 金一南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继《苦难辉煌》后,他又党史开讲,《浴血荣光》以大视角解读中共第一代领袖人物的命运沉浮,从理论高度重新还原和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故事。本报选摘部分内容。

  毛泽东的艰难选择

  陈独秀、李立三的选择,都想使中国共产党独立于共产国际,走一条中国的道路,都没有搞成,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搞成了?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陈独秀和李立三在指导方针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尤其是李立三表现得更为严重,而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这一点恰恰是毛泽东最擅长的。

  毛泽东在选择方针路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牢牢根植于脚下的土地。他没有到莫斯科去学习。他是从井冈山和江西苏区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之后组织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原定的方向是打长沙。毛泽东一看这个队伍的实力,根本打不了长沙,就放弃了打长沙计划,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

  为此,毛泽东受到了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

  毛泽东是在八七会议中被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刚刚开始进入中央的核心层就被撤职,撤职原因是:让你组织秋收起义主要是攻长沙,把长沙打下来。你没有打长沙,却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属于右倾逃跑。

  现在我们看上井冈山这件事。就当时中国革命的现状,毛泽东上井冈山恰恰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极其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但是这个开端没有任何人褒奖,得到的反而是最严厉的处分。这也再次说明了我们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之艰难和中国领袖成长之艰难。

  那么,毛泽东在这块红色土地搞了什么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在今天很多理论概括中,红色根据地、革命政权的广泛建立,在政治上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独特的理论领域,而且军事上建立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武装力量工农红军。

  但是我觉得有一点讲得不够,正因为在广大的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广泛的农村根据地,我们党才在经济上完全摆脱了对共产国际的依赖,摆脱了曾经一直束缚着陈独秀、李立三的经济绳索,让中国革命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真正独立,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 

  中央苏区也好,地方苏区也好,都实行了打土豪、分田地这种政策,既是红色政权政治运动的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济独立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人最为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我们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人皆知。而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派人一趟一趟给上海的党中央送经费、送黄金,我们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呢?

  今天我们还有不少人以为上海中央经费主要来源于苏联。当然,共产国际是提供了一些经费,但是从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苏区等各个苏区建立之后,苏区的财政全部自给自足,苏区不需要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持,苏区有独立的工商税收,有独立的田税。

  苏区在这个基础上已经完全拥有了政权独立运作的模式。

  红色首脑最先在发达的上海租界建立,在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下建立。红色政权最终在贫困落后的山区、边区扎根,这可以看做是中国革命一个非常大的特征。

  如果当年红色首脑不集中在现代化的大城市,我们党不可能获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最先进的思想体系,而且也不会收获后来众多的精英的领导;如果红色武装不分散到最贫困落后的边区、山区,也就不可能得到充足的给养和顽强的战士。

  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才讲到毛泽东道路的珍贵。毛泽东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完全自己独立自主地开展武装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给我们揭示了什么呢?其实今天来看也是我们必须珍视的:中国革命不但要独立于敌人,而且要独立于友人。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为何处于生死攸关时刻

  在毛泽东同志一生之中,有三个9月9日深深地嵌入他的生命。

  一个同样的日子三次嵌入他的生命,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这是不多见的。

  毛泽东的第一个9月9日是1927年9月9日。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就在这一天,毛泽东第一次实践他在1927年8月的八七会议上提出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而就在这一天,他被清乡队抓住了。当时他是与一个叫潘心源的战友在返回浏阳的途中,被清乡队抓住的。

  潘心源的身份不明,清乡队一时还搞不清楚他的身份,主要把毛泽东绑起来了,要押送到团防局去处死。

  如果这时事情不出现转机,我们可以想见,最后集建党、建军、建国于一身,后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的毛泽东,当年就栽在民团的清乡队手里了。

  1936年斯诺到延安访问,毛泽东对斯诺回忆了这一段。

  他在尚未暴露身份的潘心源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他说:“押解我的士兵都是普通的募兵,枪毙我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当时,毛泽东贿赂这个士兵,士兵同意释放他,可是押解队的队长却不允许。后来没有办法,只能伺机逃跑。

  直到离民团总部大约不到两百米的地方,毛泽东终于找到机会,突然一下子挣脱出来,挣脱了绑缚,甩开士兵,往田野里跑。毛泽东身材比较高大,腿也比较长,跑得比较快。后面清乡队在追,他在前边跑,他跑到一个高地,下面是一个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他知道光跑是跑不脱的,一下子就跳到草丛里面,躲了起来。士兵们追到水塘,觉得他有可能藏在这个地方,当时还强迫周围的一些农民过来搜寻。

  毛泽东后来回忆,有好多次,搜寻的人走得很近。他说,“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碰到他们”,情况已经惊险到这种程度。有五六次他已经决定放弃了,一点儿希望都没有了,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再次抓住,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没有被他们发现。

  清乡队搜了几遍,没有发现。最后天近黄昏了,他们放弃了搜寻。毛泽东这才从水塘边的草丛中钻出来,翻山越岭,彻夜赶路。当时他没有穿鞋,脚伤得很厉害。

  幸亏在路上遇见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给毛泽东提供了住处,又带着毛泽东到了邻近的县城。当时毛泽东身上只有7块钱,他用这7块钱,买了一双鞋、一把雨伞和一些食物。最后,当毛泽东到达秋收起义的农民武装那个地方时,他的口袋里只剩下两个铜板了。

  后来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文家市会师之后,第一师师部副官杨立三(后来是解放军总后勤部的领导人)看见毛泽东的脚趾溃烂了,问他怎么回事。毛泽东回答,就是从路上跑回来给扎的。

  这就是深深嵌入毛泽东生命的第一个9月9日。

  这个9月9日是在革命最初爆发的时候,是在毛泽东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在播点革命火种的时候。星星之火,要掐灭它是比较简单的;当火已成燎原之势,再要扑灭它就几乎不可能了。当毛泽东到陕北的时候,胡宗南占领延安,在陕北到处围剿,那个时候中国革命已成燎原之势了,要抓住毛泽东是很困难的。

  而在这一次,在最初播点火种的这个时候是多么危险啊!毛泽东被人抓住,五花大绑,还要押到团防局去处决。抓他的人不是什么主力部队,就是一些民团、清乡队,就这些人,差点儿把毛泽东同志给解决了。

  这是当时中国革命最为险峻的时刻。当然,这个火种没有被扑灭,由此以后要势成燎原就不可阻挡了。

  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毛泽东生命中的第二个难忘的9月9日,是1935年的9月9日,一、四方面军分裂,毛泽东说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一、四方面军的分裂有很多的原因:

  当时一、四方面军是长期分离作战的两个力量,会师之后双方互相不太了解,而且双方对各自领军作战方法都不太习惯,在处置的时候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四方面军的同志对一方面军的同志刚开始抱着很大的期望,最后看到一方面军的装备差、人数少,再加上一方面军当时也有一些人过分地追究了四方面军。比如说放弃鄂豫皖根据地、放弃通南巴根据地等问题,这是一、四方面军会合时产生的一些矛盾。

  任何长期分离作战的两支军队在会师之后产生矛盾,这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个矛盾达到了分裂的地步,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般的矛盾了,就达到了白热化。这个白热化,最初的触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可是最终造成这样的分裂,可能就像毛泽东所讲的那样“张国焘是个实力派”,这是造成分裂的最大的原因。

  有些著作描述一、四方面军分裂,往往讲得比较轻易,比如说“张国焘南下,走向失败,走向黑暗;毛泽东北上,走向胜利,走向光明”。这种概括是很简单的,而且这种概括完全没有体现当时一、四方面军分裂带来的严重性。

  张国焘带领83000红军南下,毛泽东率领7000红军北上。看到这种严重的分裂,起码当时毛泽东不会感觉到一点儿光明。毛泽东讲,一、四方面军的分裂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败还要严重。

  不仅仅是毛泽东,当时在红军总部,被张国焘裹胁南下的朱德后来也回忆说:“革命生涯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困难,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心情沉重,自己人分裂了,在最需要红军力量团结一起的时候,红军力量分裂了。”

  一、四方面军会师,当然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有争论,但是“共同革命,共同战胜蒋介石集团,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个毫无疑问应该是一致的。

  当时,一、四方面军两支主力红军都失去了自己原来的根据地。四方面军先失去了鄂豫皖根据地,又失去了通南巴根据地;一方面军失去了中央苏区。

  这两支部队都被蒋介石压向西北一隅,也都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当大家既不知道外界的变化,而又集中评判过去的谁是谁非的问题时,有些原本并不重要的纷争就变得非常必要起来,原本并不是什么很大的事情,争论也变得非常激烈。

  而在这个时候,张国焘钻了一个空子,反复强调自己的人多,有8万红军,中央红军只剩1万人。8万人和1万人,要显示比例,要显示出领导的比例,像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中央军委都要显示出比例来。而且遵义会议是在四方面军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开的,那遵义会议是不是合法的呢?甚至这样的问题都提出来了。

  这样的问题背后就一个原因,那就是实力。

  1935年9月9日,张国焘复电徐向前、陈昌浩并转中央,坚持南下。此日后,一方面军和四方面军一个向北,一个向南,这一天成为毛泽东自己形容的“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这是他生命中难忘的第二个9月9日。

  毛泽东做好了去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的准备

  1935年6月是张国焘人生的顶峰,张国焘在香港写回忆录,把一、四方面军会合的场面记得非常清楚。

  当年,张国焘骑一匹白色骏马,在10余位警卫的簇拥之下,飞驰两河口。当年,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全体委员走出三里路,立于蒙蒙细雨中恭候他。

  毛泽东同志什么时候出门欢迎过党内同志?为数甚少。毛泽东这一次之所以这么做,是充分考虑到了张主席的地位。张主席在中共中央高层长期任职,能力、威望和实力都非常强。

  会师的场面对张国焘没有震动吗?张国焘震动很大,当时很感动。

  张国焘在回忆录里写道,他骑马过来,看见政治局诸位委员站在雨中恭候他。张国焘翻身下马,冲上前去和众位委员一一紧紧拥抱。当然,激动之余就发现问题了,一方面军怎么搞成了这样,人数怎么这么少?

  1935年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松岗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临时中央”、“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中央军事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自封为“主席”,并通过了“组织决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应撤销工作,开除中央委员及党籍,并下令通缉。杨尚昆、叶剑英应免职查办”。“撤销”、“开除”、“通缉”、“查办”,张国焘的自信和气焰由此可见一斑了。

  毛泽东讲张国焘是实力派。一、四方面军的分裂,表面看是因为战略方针的问题,到底是北上,还是南下,实际则是张国焘的作用。张国焘要求在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都体现实力,中央红军指挥也应该体现实力。张国焘最终被他手中所掌握的实力害了。

  一、四方面军分裂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最严重的事件。

  张国焘率领83000余红军南下。毛泽东仅率领7000红军北上,这是中央红军当时最为严重的局面。

  毛泽东率领7000红军北上,在北上途中,1935年9月,召开俄界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最严重的估计,7000人能搞多大的局面呢?毛泽东在俄界会议作出了被敌人打散的最坏设想,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求生存。毛泽东当时甚至作了队伍一旦被打散就去做白区地下工作的准备。那是中国革命最严重的危急时刻。

  9月27日,政治局在榜罗镇召开常委会议,决定改变俄界会议确定的“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的方针,改到陕北去,在陕北保卫与扩大革命根据地,以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1934年10月10日长征开始,战略目标由最初的湘西,到黎平会议的川黔边、遵义会议的川西北、扎西会议的云贵边、两河口会议的川陕甘、俄界会议的“与苏联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罗镇会议,终于确定为陕北。

  一年来无数牺牲和奋斗,不尽实践与探索,战略目标的选择最终完成。脱离根据地一年、长途跋涉两万余里的中央红军,终于找到了落脚点。这个过程可以用邓小平所讲的“摸着石头过河”来形容。

  10月,陕甘支队过岷山,毛泽东心情豁然开朗,作《七律·长征》诗。

  最黑暗的时候过去,前面是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了。俄界会议的决议在榜罗镇会议上很快被翻了过来。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了陕北为我们最终的根据地。

  (摘自《浴血荣光》金一南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年7月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专题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社会与法
   第A18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19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0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7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专题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浴血荣光
新民晚报阅读B15浴血荣光 2012-09-15 2 2012年09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