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真的看懂了吗?许多观众称赞这些画“画得真像啊”。确实,这是写实主义油画的特征。然而,当我们被这些作品惟妙惟肖的技法所吸引的同时,不要疏忽了其更为重要的精神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在他们之前还没有画家如此将视角探入社会大众的层面,以真诚和饱满的感情去描绘他们的甜酸苦辣。这些画艺高超的画家还似乎更像是一个记者那样在“客观报道”。
“大胆”视角
且看巴斯蒂安·勒帕热的《干草》,精疲力竭坐在收割后的农田里,木讷地喘息着。来自奥赛博物馆的专家评论称此画的视角“大胆”。或许观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样的画,并不觉得“大胆”,但是要知道,在他们之前,鲜有画家会用画笔去虔诚地描绘一个普通农妇的艰辛。展览中的代表人物米勒的《簸谷人》《拾穗者》也是如此。米勒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巴比松画派之所以有这个名称,就是由于一批画家长期生活、创作于巴黎郊区巴比松。
欧洲的画家过去多为教廷、宫廷、贵族服务,其画笔从描绘宗教题材、贵族生活转向平民百姓,进而以巨大的同情心去呈现弱势群体的艰辛,这不仅是美术史上的突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进步。
“抓拍”画法
用摄影术语作比喻,自然主义的画法不是“摆拍”,而是“抓拍”。这个特点几乎呈现于展出的所有作品。亨利·若弗鲁瓦的《医院探病日》,描绘了一个下班工人去探望生病住院的儿子。画中只有他的背影,但他的职业、疲惫状态、焦虑和无比关爱的心情都跃然而现。若弗鲁瓦被认为是“为儿童和地位低微者创作的画家”。他用画笔让人们对弱势者的境遇感同身受,推动着当时法国社会对弱者的救助体制健全。
让·弗朗索瓦·拉法埃利的《养病的老人》、泰奥菲尔·亚历山大·斯坦伦的《捡煤女工》、保罗·德朗斯的《圣旺的罢工》等,简直就像是做批评报道的记者那样揭示着社会的不堪,唤起人们的同情心。
“自然”理念
当然,展出的作品也并非都是如此沉重,还有大量轻松、唯美题材。但即使这些题材的作品,也透露着画家们执着的“自然”理念。如库尔贝的《泉水》所绘浴女,与继承于古希腊雕塑的艺术人体审美标准大相径庭。他刻意强调了身体的缺点,如腿部肌肉、皮肤的松松垮垮,展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也客观地表现了画中人物的平庸丑陋,体现出画家挑战当时学院派绘画标准的决心。在今人眼里平和无奇甚至“唯美”的作品,在当时可是离经叛道。可见,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努力,人们的审美胸襟已大大开阔了。
法国自然主义为代表的写实主义绘画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囊括了所有绘画种类和主题,从史前时代到宗教叙事,从公共医疗到东方主义,从娼妓到街头卖艺者,从市民阶级的舒适生活到破屋陋室,无一不可入画。正如奥赛博物馆策展人斯特凡·盖冈所说:“一千个写实主义派心中就有一千个写实主义。” 林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