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心理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光心语
自由是教养的源头
章红
  章红

  楼里有个孩子,他妈妈是被当作模范家长请到学校介绍经验过的。据说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一招一式都有讲究。

  只是觉得孩子的神情很不愉快。这不是错觉。常常在楼道里、电梯间遇到的,每次这孩子都咕嘟着嘴,神情阴郁。没有一次例外。孩子那时才念小学,这么不开心的小孩子,而且一直不开心,也很罕见的。

  每次遇到,他总是像没看到我们一样,保持他那冷漠的不愉快的神情。这时候他妈妈一定会说:“叫叔叔阿姨啊!”

  那孩子就飞快地不情愿地叫声:“叔叔好!阿姨好!”然后迅速回到他原来的壳里面。

  哪怕是在楼道里擦肩而过,他妈妈也一定要求他喊人,这孩子就仓促地咧一下嘴,“叔叔好阿姨好”,我们未及回答,人已经走过了。

  那种感觉不是太好,虽然是在被人问好。说心里话,我宁愿他视而不见,也并不希望得到这样别扭的不情愿的问候。

  多数父母都很在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比如,“要喊人”。希望孩子拥有人际礼仪,出发点没有错,但是,任何好的出发点,好的初衷,一旦加上了强迫压制的色彩,就统统变味了。那样建立起的文明礼貌习惯,也因为缺乏真诚而让人窘迫。

  我相信这个孩子因为有个擅长教育的妈妈,一定在各个方面都被严格要求。学习成绩要好,在校表现要好,课余还要上很多辅导班,他已经被强制的规矩套得喘不过气来了,他的心灵都没有呼吸的余地了,你怎么可能让他拿出真诚的笑容和陌生邻居打招呼?

  妈妈要求的礼仪此时不过是众多规矩中的一种,我猜他因为反感这规矩,也反感被迫要问好的人了。

  我们希望孩子对他人表达出热情与善意,我们不希望孩子畏缩而冷漠,但仅仅依赖于“要喊人”这么个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结局一定是南辕北辙。教养和礼貌看似是外在形式,其源头依然是内心的感受力。如果孩子的心力已被压榨到极致,他对自身的生活已经疲于应付,无暇亦无意去关注外面的世界,他又从哪儿去自发地生出对他人的好感善意?心灵的源泉干涸了,真诚的情意未能滋生,此时被迫交付的礼貌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外壳,硬邦邦冷冰冰,自然让人不适。

  人只有在一种自由的气氛下才能自如发展,包括发展出礼貌和教养。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2013春运直通车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目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家装之窗
   第B17版:家装之窗
   第B18版:教育周刊
   第B19版:教育周刊/科学咖啡馆
   第B20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招聘留学移民
   第B25版:职场方圆
   第B26版:市场之窗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9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0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1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2版:广告
“中国式过马路” 别光指责人而忽视了马路
自由是教养的源头
新民晚报心理周刊B01自由是教养的源头 2013-01-23 2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