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句俗话中的“人”,一定是包括小学生在内的。小孩子有时候找不到写作的材料,或者有些文章写得干涩无趣,其实质都是因为未找到情感的突破口或宣泄点,老师在指导习作时,一定要注重动用恰当的手段,进行情绪的引导。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表。 向外看世界
向内看情感
在小学生的习作题目中,常常有《我最喜欢的……》。这个题目因为经常出现而容易被人轻视。请千万别小看了这个题目,这个题目中,含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指向,有经验的老师,正是通过利用这个题目中向内心指向的“喜欢”一词,鼓励和引导学生向内观察,怎么会喜欢、为什么喜欢,从而帮助学生把丰富的内心情绪调动起来,表达出来。同时,题目中的“……”是外部世界的代表,可以指代小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对象,有助于打开思路,拓宽视野。内外两相会合,变化无穷,有任人驰骋的感觉。
有老师通过将这个题目系列化,让学生养成了朝自己的内心观察的习惯,并通过内视,像镜子一样反观外界,反观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中的自己。一次次地体验由外在的感觉感知转化成内心的感受感动,再由内心的感情而外化成文字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规范自己的过程,也是情感、精神成长的过程。同时,这也是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积累和迁移,以及写作能力形成的过程。
从记叙文的角度说,《我最喜欢的……》, 这个题目不受学段的限制,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写。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专门练习几次,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规律,也可分散在各年段中,反映出学生在内省外视上的成长。试想,学生若认真地完成下面一系列的题目:《我最喜欢的食品》、《我最喜欢的衣服》、《我最喜欢的文具》、《我最喜欢的歌》、《我最喜欢的学科》……在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循环转化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将情感上留下过的印记,通过书面表达,留下文字的印记,这是很有意义的。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文章里真实地反映本人内外兼修的历练过程。当然,关键在于教师要具备意识强烈的引导。
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小实验:让一群四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作文题《我最喜欢的汉字》。老师的要求是:看到题目后,立刻做出反应,不要思虑再三。因为最真实的语感就来自于即刻的视听结果,请同学将最先想到的喜欢的汉字写在黑板上。
黑板上立即出现了几十个汉字。师生一起来将这些汉字归类。第一类,来自学生姓名中的字,请这几位同学起立,讨论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字,学生们都会谈到这些汉字声音很好听,字形很好看,含义很隽永,通过对自己名字来历的回顾,想起为自己取名的长辈。理解长辈的关爱和期望,以及这份厚望给自己带来的奋进力量。
这是孩子文化意识的觉醒,是非常可贵的情感体验。老师评论说:虽然几位同学的故事来源有些相似,但具体的内容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的作文内容是值得写一写的,虽然取名字的时候,你还不懂事,但用名字的过程,你是全程参与的。要充满感情地把文章写好。
第二类汉字,大家一看汉字本身,就知道是来自学生的喜好,如:吃、睡、球、舞等,老师也请写这些字的学生来交流喜爱它的原因。与第一批学生不一样的是,每一位同学叙述的起因、经历,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是别人无法复制的。
这说明孩子平时围绕这个汉字的生活积累相当丰富,以至于呼之即出。老师鼓励说,每个汉字的背后,同学们各有独一无二的故事,当你们将这些故事写出来时,便是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请你们在写这篇文章时,特别要写下自己的感觉是如何一点一点变化的,情感是怎样一点一点发展的,这样写出的故事才真实可信。
第三类汉字,令老师们一下子看不清属于学生的哪一类生活。必须请写字的学生本人来介绍思路。一位学生写的是:藤,那是家里的一架工艺藤椅,外形、来历、使用中都有故事。一位学生写的是:巾,是一条小主人从小到大睡觉时必在手中捏着的浴巾。后来老师们在批改她的文章时,对情感的正常与否也引发过一番争论。有一位学生给大家的印象最深,他写的一个汉字是:史。听课的老师以为这是他的姓,后来才知道不是,这汉字是他的课外阅读爱好——清朝史。
这为数不多的几位显然是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特別是写“史”字的学生,让老师们感到更成熟些。老师鼓励他们说,这些材料一听上去就让人感觉到有体温,强烈的情感是伴随着内容一起出现的,希望一定要好好表达出感情来。
这样的习作指导,无疑是很有效的。学生落笔时,已成竹在胸。题目中的对象,早就熟悉,只需梳理和表达。题目中的情感,也是熟悉的,只是糅合在字里行间,或呈现在某些小节中单独表达,写起来方向明确,节奏也容易掌握。老师们批改后一致认为,习作是比较理想的。
有两个情况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值得在这里留下记录。
一是写一旦没有了熟悉的浴巾就无法入睡的文章,有老师觉得,习作虽然写得文通句顺,从作者本人来说,感情是真挚的,故事也完整丰满,但总让人觉得这习惯不太健康。希望执教老师口头反馈意见给这位小作者:人已经长大了,婴幼儿时期的习惯该结束的要丢弃,不同的年龄段做不同的事,否则显得不自然。
二是写“史”字的文章,这习作在同龄学生中,肯定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文章中写缘由的这部分,给我们这些读者留下的印象很深,又一次印证了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人生的作用。
小作者叫李天意,出生在书香门第、中医世家,他从小爱读课外书。在这篇习作中,他写了自己读书有得的经历。有一次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细细地搜寻、翻阅。在一个角落上看到一本尘封的《清朝血泪史》,竟然有如获至宝的感觉,抖落浮尘后带回家,读后为曾经的社会命运悲伤而落泪,而且一发而不能收,从此专门找写清朝史的书来读,虽说难免囫囵吞枣,但仍读得不少。而且,他还逐渐地向上涉猎到明朝。难怪老师一说写一个最喜欢的汉字,他长期的阅读积累、情感积累,让他即刻反映出一个“史”字。他实在是有话要说,仿佛在等待着让他说的这一天。习作内容翔实,感情充沛,文字也老练。当作为范文向全班同学介绍时,大家是心悦诚服的。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