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堆场披新绿
浦江镇有一处面积122亩的生活垃圾堆场,2005年以来,浦江镇的主要生活垃圾都在此堆放、填埋,周边环境脏乱不堪。作为上海新发展的居住区,浦江镇人口导入与日俱增,周边居民对垃圾堆场意见纷纷。2008年这一垃圾堆场停用,有关部门对垃圾场进行整治、清理,并覆土1.5米以上,使其具备了植树条件。今年植树节,闵行区组织500多市民在此植树造林,栽下片片新绿,垃圾堆场将变身美丽花园。同样,颛桥镇的一处违法搭建地,有关部门也大力拆违,并组织市民参与植树活动,种下了香樟、银杏、枫香等树木,成为未来的防护林。
全市植树地点少
今年植树节,全区县安排的植树点有20多个,但绝大部分是区域性植树点,不少是为满足所在区党政机关植树要求而设立,市民能报名参与的很少。全市性的植树点,今年仅浦东滨江森林公园和奉贤海湾森林公园。
植树走秀反添乱
多年的义务植树活动,本市绿化部门更多的是“组织动员”,即每年的植树节前夕,辟出专门的植树点,通过社会团体或企事业单位,组织市民参加植树。这样的“组织动员”,有时也存在欠缺,比如,有些企业组织员工植树,更多的是“作秀”,草草地种下树,拉起企业横幅,大家围着树拍几张照就算大功告成;有些甚至变植树活动为郊游、野餐,现场留下垃圾一堆扬长而去。“每每这样的植树活动结束,我们不仅要清扫垃圾,更需返工,把树木重新种植”,绿化部门一位“老法师”说,“这样的为植树而植树的活动,过后很少有参与者再来现场关心树的生长,变成了一种‘3·12‘植树形式”。
市民确有植树热情,“组织动员”也有不足之处,如何改进?有关人士认为,除了鼓励市民以认建认养方式参与植树节外,对于植树活动,应走向“服务为主”,即为市民参与植树做好服务工作。比如,全市有常年可供市民植树的植树点,市民参与植树后,管理部门要精心养护这些树木,及时向植树人通报树木生长情况,鼓励他们“常来看看”。有专家建议,上海正在大力规划建设郊野公园,如果能在规划设计时预留市民植树区域就好了。本报记者 沈敏岚